APP下载

约翰·范尔霖

2012-12-29李井奎

财经 2012年21期

  如今人们常听说,某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敲响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下称纽交所)闭市钟,可在上世纪80年代,此项工作一般由交易所的普通工作人员完成。所以,当纽交所主席约翰·范尔霖(John J. Phelan Jr.)在1987年10月19日下午按时敲响纽交所闭市钟时,这一时刻被长久铭记。
  这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一”,当天纽交所遭遇股灾,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暴跌508点(跌幅22.6%),全球股市随之全面下泻,引发金融市场广泛恐慌。当各界人士纷纷催促范尔霖提前闭市时,他顶住压力,保持交易所开放,直到规定的闭市时间,避免了更大恐慌出现。动荡的一天结束时,他以军人特有的威严、镇定,敲响闭市的钟声,喧嚣、癫狂的华尔街顿时化为虚幻的背景。
  约翰·范尔霖是华尔街老兵,大半生在那里度过,却曾十分厌恶华尔街。他于1931年5月7日出生在纽约市,父亲是一位打拼在华尔街的商人。范尔霖16岁时,父亲令其在暑假期间到公司帮忙,范尔霖只好从命,成为临时传递员,工作内容其实就是跑腿,递送股票和各种文件。炎热的夏天里,他在拥挤、吵闹的交易所饱受折磨,且目睹交易所人情百态、尔虞我诈,对这个地方心生反感。他告诉父亲,自己永远都不会从事金融业,更愿做诚实和高尚的事。
  带着这样的想法,年轻的范尔霖只读了两年大学,就满怀激情地于1951年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至1954年,有一年时间在朝鲜战场度过。与当时许多战友一样,范尔霖在到达朝鲜半岛之前,甚至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却目睹战友的血流在陌生的土地,而交战双方都认为自己在为崇高目标牺牲。战争让范尔霖成熟和务实,他开始重新规划人生,最终于1955年进入父亲的公司工作。经历离去与回归,加上战场的洗礼,范尔霖将全部激情投入华尔街的战斗,凭借父亲的指导和自己的勤恳好学,迅速成长起来。
  历经20年缓慢攀登,到1975年,范尔霖成为纽交所副主席,这是一个没有报酬的工作,但范尔霖仍埋头工作,以务实、创新闻名业内。1980年,范尔霖被任命为纽交所总裁、首席运营官。四年之后,他成为纽交所主席、首席执行官,抵达事业巅峰。范尔霖的勤奋远近闻名,他平均每天工作15小时。其夫人常抱怨,丈夫晚上回家的时间没规律,有时9点有时10点,上班时间永远精确,一定是早上7点半。
  纽交所主席的工作看似风光,对范尔霖也不乏挑战。他生性不喜多说话,为人低调,但身为华尔街大佬,与媒体打交道是必备功课,且要经常代表交易所发言,他只好静心摸索演说技巧、锻炼口才,有时为准备发言,还会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经过一番努力,范尔霖上任不久即与媒体相处融洽,给外界留下言论温和、平易近人的形象。
  范尔霖一生最受赞誉的莫过于他在“黑色星期一”的杰出表现。当时交易所内外争论纷扰,不少人建议提前闭市,以终结歇斯底里般的市场恐惧蔓延。而所有普通投资者则在焦急等待交易所高层的回应。
  最后,身为纽交所主席的范尔霖力主不提前闭市。当时,他这样告诉《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如果关了它,将永无开张之日。”这一果断决策舒缓了市场上的恐惧,避免了不断的恐慌性下跌和可能随之而来的金融崩溃。危机过后,罗纳德·里根致信盛赞范尔霖“超凡的职业水准”。
  20世纪80年代,纽交所的成交量暴增,范尔霖主导将计算机引入交易所,为此投入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最后的结果是,交易所在三十多年前就可以使用电子系统处理大规模的日常交易,将华尔街带进新时代。
  中国人知道这位美国金融家是在1986年。当年11月,范尔霖带领由20位美国证券业高管组成的代表团来到北京,参加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会议结束后,邓小平会见了范尔霖,进行一番长谈,话题涉及美国金融制度、证券市场等。范尔霖此行为中国建立证券市场提供了重要帮助。在访问期间,他还获赠一张中国公司的股票,成为第一位拥有新中国股票的美国金融家。
  范尔霖身上始终存有一种古典的荣誉感,一贯主张证券从业者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他认为证券市场存在的意义,并非让从业者在其中投机赚钱,而在于帮助众多期盼发展的公司募集资金,以便“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范尔霖自己虽身居高位,收入可观,生活却不奢侈。纽交所的工作人员有时会看到他走出办公室,到地下室理发,就因为那里便宜,理一次发只收3.5美元。
  1991年初,范尔霖退休,将精力更多投入慈善事业,但仍关注美国证券市场的动态。面对近些年来围绕华尔街的种种丑闻、骗局,范尔霖备感痛心,又无可奈何。
  作者为浙江财经学院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