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贷公司的出路
2012-12-29张化桥
财经 2012年29期
今天,中国的小额贷款行业充满了商机。千千万万的小微企业不仅需要小额贷款行业,而且需要它强大、稳健和高速成长。
但是这个行业正在傲慢与偏见的笼罩中痛苦挣扎。而它的挣扎就是中小企业的挣扎,就是中国的挣扎。
规则制约
自从2008年小额贷款行业被政府认可,全国已有46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但是,至今它们的总贷款余额只有5000多亿元,占全国金融系统贷款额的比重不到1%,相当于半个兴业银行或者半个华夏银行。
这几年,银行虽然也做了一些小额贷款,但是除了少数银行(比如民生、招商、包商等),多数还停留在装模作样的阶段。何以为据?目前,小贷公司的放款利率高达25%甚至更高,而民间借贷的利率高达30%甚至50%。这件事本身足以证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不关心。我们必须相信供求关系。很多人说民间借贷的利率被人为地炒高了!这是无知的话。因为,资金需求者不是傻瓜。
目前,小贷行业缺陷很多。根源在政策和法规有过度限制。具体如下:
首先,每家小贷公司只能在一个很小的业务范围之内(比如一个县或区)经营,这就加大了经营风险。有些小贷公司的客户全部是铜厂,有的全部是纺纱厂,有的全部是皮革企业,或者大部分是香蕉农场。这是非常危险的状况。
其次,绝大多数省市对股东资格有很荒唐的规定: 股东必须是有三年盈利的本地企业和个人,且每个股东的持股比例上限为20%或者30%。前者无异于闭关锁国,后者则增加了小贷公司的经营难度。
小贷公司一般只有1亿到2亿元的注册资本,要找到10个以上志同道合的股东很不容易。结果是,很多发起人股东请他人代为持股,担惊受怕。这样做有风险,也犯规。
那些不愿意 (或者不敢) 找人代持的发起人股东很快也发现,他费很大的力气申请牌照,张罗生意,承担风险,最后只有20%或者30%的权益。公司做好了,其他股东不感谢他;出了问题,大家责怪他。所以,发起人股东没有足够的积极性,更不敢有长远的打算。
现在,多数小贷公司只做短期打算:他们聘请六个到八个员工,发放20笔到40笔大额的贷款,便无所事事。他们能真正帮助小微企业吗?既然我们的制度不鼓励长期打算,谁能怪罪这些人?
如此下来,中国可能重蹈农信社经营不善的覆辙。这60年来,农村信用社最大的失败就是股权过于分散,结果谁也不关心和维护信用社的利益。而且,政府不允许它们跨地区经营,它们也不需要竞争,结果,就形成了一个个弱不禁风的小垄断。
股东太多,没有一个强大的主心骨,那些农信社实际上成为低效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西方的投资银行即使破产了好几回,在需要纳税人救援之时,还要每年给每个高级管理人员几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