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的浮世绘
2012-12-29黄今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9期
1943年9月,老舍的夫人胡絜青携子女逃出北平,辗转抵达重庆与丈夫团聚。胡絜青对四五年间在沦陷区北平的所见所闻的诉说,激起了老舍的创作欲望。1944年,他正式动笔写《四世同堂》,同年发表第一部《惶惑》。1946年后,访问美国期间,又创作并发表了第二部《偷生》和第三部《饥荒》。
这确实是一部耗费心力的巨作,他随写随出,边写边怀疑:这部作品最终能不能写完呢?因为没有亲身经历,只能靠想象还原8年北平沦陷的生活,面对这样一座伟大而复杂的城市,即使老舍这样的大作家,也不免有些怯场。
老舍从自己最熟悉的世界入手。他没有直接从“国”这样宏大的角度进入,而是先写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继而扩展到这个家庭所在的小羊圈胡同。通过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Ff19WwsfkVKldEJO6VHt+w==,描述北平沦陷后的世态人情,揭示了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老舍写了八十多万字。如何把这八十多万字的大篇幅,浓缩成两三万字的剧本,装在舞台3小时的演出时间里,则是导演田沁鑫面临的难题。改编经典一直是田沁鑫的拿手好戏,然而《四世同堂》的难度远远大于人艺的《茶馆》,因为《茶馆》本身就是个剧本;也大于田沁鑫改编过的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因为那只是个中篇。改编《四世同堂》就像是在人家丰收的果园里摘果子,必须懂取舍、重挑选,才能把最好的呈现出来。
田沁鑫做得不错,尽管其间苦乐只有她一人晓得。她从原著中抽丝剥茧提炼出的人物仍有着原著中的“精气神儿”——黄磊演的祁瑞宣、秦海璐演的大赤包、陶虹演的胖橘子、辛柏青演的冠晓荷,每个人都有戏,整个舞台因此熠熠生辉。
在话剧《四世同堂》里,北平阡陌纵横的胡同变成了人世的经络。观众看着一家一家的命运,心中也跟着唏嘘。钱家儿子死、钱太太死,胡同里的人震怒,但这是一家子的事,胡同的筋骨还在。然后到了冠家,大赤包被抓走,招弟当特务,宅子被封,人们惶恐但又觉得是恶人有恶报。最后到了祁家,天佑死、瑞丰死,到小妞子死的时候,胡同原本的自然格局被彻底打破了。祁老爷子80大寿那天,终于抱着饿死的曾孙女说国亡了。当每个人意识到自家真出问题的时候,才意识到国家出问题了。“国破家亡”这个“俗理儿”就是这么讲述出来的。
尤其令人赞赏的是,田沁鑫维持了当年北平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比如,为什么祁老太爷只预备3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因为他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3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就像话剧里的祁老太爷算计的:“直皖战争有几个月?直奉战争又有好久?听我的,咱们北平的灾难过不去3个月!”
渐渐地,大家都被日本人逼急了。剧情到了这个时候,往往容易流露出不自觉的“控诉腔”。但要知道,北平人的控诉法是与众不同的,如果不展现出这一点,老舍的神韵就会大打折扣。
田沁鑫让剧中的人物这样控诉:“这日本兵怎么这么不懂事啊?”这个细节让人记忆犹新。老舍先生的整部书,写的就是这么一个尊严问题。这是北平人特别看重的一点,也是他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在老舍笔下,北平人自有一种大国子民风范,每个人都是爷,都活得漂亮、有面子。日本人赖在我们家,我先不说什么,你住长了,就让人讨厌了,等于是“不识抬举”,最后终于忍无可忍,按北平人的理解就是“给脸不要脸”。到了这份上,人们才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小羊圈胡同中各色人等的转向、坚守、沉浮、挣扎,都从这个点开始。有了这个基点,《四世同堂》立得很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