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扒学校盖庙

2012-12-29冯翔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9期

  初中毕业前夕,我收到一张某中专的录取通知书,恭喜我已经被该校“汽车维修与驾驶”专业录取,即日起即可携带学费前去报到。我拒了它,向表姐借来6000元,自费上了这所普通高中——辽宁省辽阳市第三高级中学。
  大城市的人比较见多识广,喜欢用祖国各地的山河做街路名称,比如衡山路、长江街、黄河道等等;我们小地方的人就比较单纯,一般市内的几条主要街道的名字都是:中华,建国,解放,民主……我们学校所在的这条街,就叫中华大街,它是辽阳市出了火车站的第一条大路。
  第一次入学摸底考试,全校600余人,我排在480名。与之相关的很有喜感的记忆,是副校长穿着大皮鞋满操场追我,班主任老师还因此把我赶出了学校。高中毕业后,据说那位副校长经常很有感触地向新生们提起我,不乏溢美之词。朋友说,你考得还不够好,要是考上清华,学校走廊里的画像就都是你了。
  我在这所学校有着太多的回忆,比如人生第一次地震体验。1999年11月29日12时10分,辽宁省岫岩县与海城县之间发生里氏5.4级地震——这是我刚刚查到的精确时间、地点。也是一次先兆很多、基本发生时间已被预报的地震。第二次是在汶川。
  距离震中不到一百公里,我们这里却没有多少恐慌气氛,躲到乡村去的人不多,也没塌什么房子。当时人们对地震的概念,远远不如经过汶川之后的今天清晰。桌子奇怪地前后摇晃起来,同学们还都觉得很有趣。尽管在老师带领下纷纷跑出小二楼,站到操场上避难,但不一会儿就回去了。当天下午5点提前放学,没上晚自习。这是地震带来的一个正面效应,大家都很快乐。那时的我们,对命运并没有什么概念。
  2002年10月,我的这所母校拆迁到了城市北郊。在它的原址上,盖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庙宇,名叫广佑寺,占地足有六万多平方米。据说并不是新建,而是重修。原先这附近的确有一座寺庙,1900年闹义和团的时候被俄国人烧掉了。
  一百年刚过就重建,这个复兴速度看起来还算可以。乡亲们感慨地说:别处都是扒庙盖学校,咱们这儿是扒学校盖庙。
  今天回想起来,在这个GDP有一票否决权的年代,一所并非重点的高中,绝无可能常年占据火车站门口的风水宝地。区别只在于让位给谁罢了。重建后果然大发其财,据说开光那天第一炷香的价码是2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