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为古诗词教学着色
2012-12-29胡淑敏
新课程·上旬 2012年6期
摘 要:古典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内容迥别、风格各异、千姿百态。这几年,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古诗词在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这样教好古诗词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关键词:诗词教学;创设情境;诗歌情感;心灵琴弦;深远意境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尤其是其中一些抽象的词句学生难以理解。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硬灌”、学生“硬记”,诗的韵味就会荡然无存,学生不可能体会到诗中的情与境,也就难以形成意向。而多媒体手段就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在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把握诗歌情感方面更具有优势,无论是音乐还是图像,都能短时高效创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融入诗词的境界,探求诗的主旨内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要想对一首古诗词的内涵真正理解,必须要了解创作背景,深入诗人的内心。在教学中如能巧用多媒体,播放出作者的创作背景及相关的资料,就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例如,学曹操的《观沧海》,可采用多媒体先播放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的情景,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并明白: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海浪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多姿,诗人感到这是非常壮丽的意境,非常美好的图画,进而又产生了联想和想象,感觉太阳、月亮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仿佛就是日月星辰的母亲,大海的辽阔正是自己博大胸怀的体现,这样一来,学生联系历史再结合图像资料,就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二、运用配乐朗诵,品味诗歌情感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其中流淌的音乐美,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创造的情境美。那么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配乐朗诵,其教学效果就无与伦比了。朗读诗词的语速是急切还是舒缓,语气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轻松愉悦等,一般来说,名家的朗读把握得非常到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为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听朗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前九句作者矢志报国的理想把读者的感情带到了高山之巅,可是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却道尽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抑郁和愤慨,又似乎把读者推入了万丈深谷。全词感情既悲且壮,深深感染了学生,大家纷纷效仿。另外古典诗词严格的用韵规律,也都在配乐朗诵中完美地表现出来。学生在模仿朗读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诗词蕴涵的深层情感,再次获得情感体验。
三、融入和谐音符,拨动心灵琴弦
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时,诗人与朋友的离别情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阳关三叠》,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三秦和友人要去上任的处所蜀川一带。他们仿佛看到诗人王勃与老友握手话别,诗人饱含深情看着友人,安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伤心的情景。课堂上教师穿插动情的配音解说,也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
四、唤起情感体验,感悟深远意境
诗贵言志。诗人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有热爱、向往美好生活的;有蕴涵深刻哲理、激励后人努力向上的;也有胸怀豪情、对祖国满腔热忱的……让学生领悟这些情感,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能陶冶心灵、丰富情感,有利于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教学杜甫的《望岳》时,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泰山,学生看到之后,感悟到诗人那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想到做人也要像诗人那样,不怕困难与挫折,树立信心,勇于进取。
总之,多媒体的运用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在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就是为了调准音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就是为了让诗人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就是为了让一首首好诗、好词像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在学生心间绽放。同时,在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更是为古诗词这张素淡的水墨画着上了最亮最耀眼的一笔。
(作者单位 河南省许昌经济开发区长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