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初步探析

2012-12-29王海菊

新课程·上旬 2012年6期

  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职教的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教的亮点。
  一、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
  1.教学需求驱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掌握未来所从事职业应具备的岗位能力。知识可以传授,而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从理论上讲,职业学校只要有完善的设施和师资,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可在学校内培养。
  2.就业导向驱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工学结合”一方面使学生与企业“面对面”,在毕业后能相对容易地找到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可以直接检验职业学校面向就业市场办学的水平,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调整和设置提供直接依据。
  3.学费补充驱动。“工学结合”,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直接为企业生产产品,创造经济效益,企业为学生支付人力资源成本,学生从中获得相应的报酬作为实习补贴,并以这些补贴来支付相应的生活和学习费用。
  二、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的基本模式
  半工半读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模式:
  1.校企联姻——学校企业“零距离”
  目前,有一部分职业学校与企业集团联合成立培训基地,企业提供各类设备和材料,学校出师资,校方专门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践,共同对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2.半工半读——车间建在校园内
  半天在教室上课,半天在车间工作的培养模式被称作“半工半读”。
  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出场地,企业盖厂房,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基地可同时容纳成百上千名学生上岗,可以承揽企业部分或全部的加工业务。通过合作,学校提高了办学效益,对企业而言,相比从社会上招收的工人,学生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管理难度小,也缩短了培训的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学生,以工助学也可以解决家庭困难和学业问题。
  三、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开展,许多职业学校和企业都逐渐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现代职业的学习制度。但落实到实践,又会有一些相应的问题存在。
  1.由于学生年龄小,为了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时一定都要派教师跟班管理,需要牵涉较多的人力物力,部分学校不免有畏难情绪。
  2.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在有些学校因地区差异会存在欠缺,致使文化课教师教专业课,理论不能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对实践性强的知识一知半解。
  3.不同行业的企业由于生产特性不同,惧怕学生在实习中出现问题,影响企业效益和形象,所以一般情况下不愿接收学生实习。
  利于人才培养,却要面临教学和管理难题;符合产业需要,却惧怕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对于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迫切需要政府从中协调并加以引导,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并对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加以明确,力求培养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国家的政策和职业教育的改革进一步落实和完善。
  (作者单位 河南省获嘉县第一职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