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2012-12-29胡海花

新课程·上旬 2012年6期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了试探。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是一门饱含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或是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如《小小竹排画中游》《四季》《荷花》《找春天》;或是对集体、祖国的热爱,如《我多想去看看》《我们成功了》;或是反映关心他人、健康成长的,如《自己去吧》《棉鞋里的阳光》《看电视》等。这些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
  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进一步引导“那要怎么去关心呢?”“给爸爸倒茶”“给老师送一朵鲜花”“借笔给同学”“在车上给老人让座”……在那一刻,孩子们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内心却是最真诚的!整堂课洋溢着“关心他人”的人文魅力,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文”情境中。课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每个孩子在家做一件关心家人的事情,没想到第二天收到了许多家长的信息,家长们都说孩子懂事了,知道关心父母了,其中有一个家长这样写着:“感谢老师的教育,孩子今天的表现让我终身难忘,以前孩子从来不懂得关心父母,认为父母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是理所当然的,今天孩子一回家就给我倒了一杯水,说:‘妈妈您辛苦了,我以后要天天孝敬您!’孩子有您这样的老师,我们家长真的很放心。”教师的一个小小引导,却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内外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二、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凸现人文关怀
  语文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
  在人教版课本一年级上册《荷叶圆圆》一课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说:“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鱼儿提供了帮助,带来了快乐,如果你是它们,你想对荷叶说什么呢?”孩子们一个个举起了手:
  生1:我想对荷叶说:“谢谢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生2:我想对荷叶说:“以后你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们,我们一定帮助你。”
  ……
  最后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荷叶还会给哪些小动物提供帮助呢?它又会被当做什么呢?”顿时教室里又像炸开了锅:
  生1:小蝴蝶说:“荷叶是我的大舞台。”
  生2:小蚂蚁说:“荷叶是我的小船。”
  生3: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蹦蹦床。”
  ……
  师:“小朋友们说得可真好,荷叶原来这么有用呀!大家把你想到的都画下来好吗?”学生欣然同意了。瞧!他们又带着不同的小脑袋去萌生不同的想法去了。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这应当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走向。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三、拓展课外知识,召唤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布置人文性的作业,引导组织学生去阅读、感受,从中受到感染与教育,让学生发现自我,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自信心。
  由此看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人文精神,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才能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赵海冰.建构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课堂[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6(5).
  [2]张莺.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张扬人文精神[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2).
  [3]李成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科教文汇,2009(24).
  [4]杨亚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A].首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2002.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甄贤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