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2-12-29宇勤芬

新课程·上旬 2012年6期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必须综合运各种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发散思维
  数学思维训练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但是数学思维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才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将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形成持之以恒的思维训练过程。结合对小学数学如何开展思维训练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交流。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分析的过程、综合的过程。所谓的分析就是将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与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思维活动分解开来,学生应该掌握由问题入手,逐层解决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谓的综合就是原本松散的数学知识点联系起来,在认识当中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2.具体与抽象的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就是容易将具体的形象抽象化,但这是一种过渡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应该在这一“着眼点”上,这就是具体与抽象的方法。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但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方法,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2.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三、提倡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运用多向交流策略,首先要求创设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师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说能说。如教“两位数减两位数”时,首先用幻灯仪或电脑投影显示题目,再让学生根据题列出算式。然后同桌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想出87-4=83,83-20=63;有的学生用7-4=3,80-20=60,60+3=63;还有的学生大胆尝试用竖式计算。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交流来开拓思路。学生在求异探究、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体现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代教学观。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通过这种相互交流,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具有直观性、整体性、灵活性和富有情绪色彩等特点,可以起到线索诱导和启发灵感的作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特点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开发右脑功能中,尤其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要教好数学课,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需要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形象性和逻辑性出发,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协调发展。以形思数,帮助记忆;数形对照,加深理解;数形联系,以利解题;数形结合,展现数学美。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镇中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