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实务课程教学实施及启示
2012-12-29李玉清
新课程·上旬 2012年6期
摘 要: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特色表现为职业教育体系完备,一贯课程、实务导向课程及校本课程都是台湾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亮点。在学习借鉴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务课程教学实施的基础上,分析了大陆高职院校实践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大陆实践课程教学实施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台湾;技职教育;实务课程;实施
Abstract: Taiwan’s higher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urriculum, practice-oriented courses and school-based programs are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s highlights. In this paper,learn from Taiwan’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mainland problems, and propos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inl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aiwan;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practical courses;the implementation of
一、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实务课程教学实施概况
1.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系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系独树一帜,涵盖了专科、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学制包括专科(二专、五专)、大学部(四技、二技)和研究所(硕士、博士)。高等技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双轨平行,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分流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普通高校学生占46%,技职教育学生占54%,技职教育的学生可读本科、硕士与博士,其教育体系独立而完备,呈现多层次并存的状态。在台湾高等教育体系中技职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和好评。
2.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实务导向课程设置与实施
(1)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实务导向课程设置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被认为是台湾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台湾职业教育的一贯课程、实务导向课程及校本课程都是台湾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亮点。满足社会人力需求,发展个人潜在能力,增进个人学习效能是台湾技职教育的基本目标,其任务是使学生在实务中习得相应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因此,课程设计的理念是基于职场的工作需要及技职教育系统学生的特质,培养职场所需要的能力,促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养成,人格培育的均衡发展。课程开发的原则是强调连贯系统,讲求务实,学生中心,未来导向。从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四年制课程体系架构来看(以某电工专业为例),总学分128学分,通识课程30学分,占总学分的23.4%;专业必修课程(也叫能力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72学分,占总学分的56.3%;专业选修课26学分,占总学分的20.3%;生涯设计课程不占学分,以讲座形式开设。与大陆相比,在专业必修课程结构中,增设了证照课程和实务专题,证照课程占必修课程的20%,实务专题占必修课程的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达到0.3∶0.7,非常强调实务能力。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大学部开设的课程有以下特点:①必修课程少,选修课程多;②通识课程体现“广、浅、新、用”,注重全人教育;③实务课程比重较大,注重在实务中学习掌握技术,是重要的教学环节;④没有毕业设计,而是在第三、第四学年安排“实务专题”制作课程,实务专题通常由1年到1年半时间完成,题目可来自于业界,也可教师确定或学生自己选择。通过实务专题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格品质。实务导向课程突出培养学生实务技术能力,确保学生具有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所需的知识和业界认可的证照,具备在未来职场中就业与发展所需的能力,同时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实务专题”是技职本科课程与普通大学本科课程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大陆高职院校的实务课程主要是通过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几个实践环节来体现。
(2)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课程突出实务致用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指通过建校合作,实务专题等,连结业界与学校,充分运用学校与业界资源,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与新技术,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技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课程实务致用一直是台湾技职教育的基本目标。1995年前台湾技职教育以基层的职业教育、专科教育为主,强调知识体系的学习,也存在由学生实务能力不足而引起的学生本人、家长、业界的不满等问题;1995年台湾教育部门提出了“加强教师实务教学,落实技职教育目标”。2000年又提出“强调技职实务导向,落实职业证照制度”。2009年再次提出“强化务实致用特色发展,落实培育技术人力角色”,并提出十项施政策略:①近期强化教师实务教学能力;②引进产业资源协同教学;③落实学生校外实习课程;④改善高职设备提升质量;⑤建立技专特色发展领域;⑥建立符合技专特色评鉴机制;⑦扩展产学紧密结合培育模式;⑧强化实务能力选才机制;⑨推动试办五专精英班人才;⑩落实专业证照制度。该方案特别强调“充分展现务实致用精神”及“强化产学紧密连结”。实务课程设计是以业界实务需求为导向,推动与业界接轨的学程计划,加强学校与业界互动。
(3)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实务课程的教学实施
①到业界实习。例如,高雄餐旅大学的三明治教学实施是将餐旅相关课程,设计成一学期在校内上课,一学期在校外实习的模式,间夹着海外参访,学生轮替经历“学校学习”和“职场学习”,每次职场学习的时间通常为3~6个月。由于半年的实习时间较短,学生无法体验业界一年经营的全貌。鉴于此,经过学界与业界的座谈及审慎评估,于2007年率先提出“一年实习、两次分发、多元配套”的校外实习制度,拓展产业学习成效。这种让学生亲自到职场实习以了解业界真实环境,习得实务经验,使实务工作与理论得以相互验证、相互配合,达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最佳效果。
又如,明志科技大学的工读实务实习制度:工读实务实习制度的特色是将产学合作与工读实务实习结合,每位同学均由系上安排一位辅导老师于工读期间辅导,以师徒制(Mentoring)方式协助实习学生完成校外工读实务实习。强调实务教学特色,秉持理论与实务结合的技职教育理念,聘请业界实务师资,鼓励教师编撰实务教材,并安排与企业主管进行合授课程。
②校内实习。例如,资讯类课程通过校内落实实验、实习制度,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实务能力,透过不断地实作练习,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为校外实习打基础。
③课程学习。通过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取信息并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业界实际问题。通过实力课程实施,培养学生自行完成一个具体的实际成品的能力。
④技艺比赛。学生通过比赛训练掌握某项目实作的规程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设计实作项目的能力,检验学生的实务能力水平。例如,台湾科技大学2009年获得全球产品项目设计金奖。
⑤评价标准。对教师评价主要看教师在产学合作和帮助技术提升与技术研发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专利数量等。对学生评价层面更注重学生在“实务专题”课程中的表现,取得职业证照(证书)的人数、毕业生就业率及在就业中的表现等。对教师来讲,在设计考试题目时注意评测学生是否用过某项实务或设备的操作,同时通过学生考试评价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学生所学知识与能力。
二、大陆高职院校实践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大陆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明确规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为1∶1,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训(又分课内与课外)、岗前综合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虽然各校专业都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实施实践课程方面还缺少像台湾设置实务专题的课程与符合业界需要的实作项目,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与台湾技职教育相比,大陆学生实务实作能力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陆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问题。学校没有足够的技术教师协助实作实习指导,不能与实习单位部门主管及实习学生有效地沟通,与企业合作无法紧密结合,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脱节。
2.高职院校教师普遍从校门进校门,实务经验不足,教师实务指导能力水平较低。兼职教师聘任还存在完成任务的现象,对兼职教师考核还缺少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3.高职院校培养高级实务操作管理人才的目标相当明确,但在就业导向上学生认识不足,学习盲目性大,大部分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实践工作的需要,所学知识还不能转化为活用的能力。
4.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实施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实务操作能力训练还不足,评价体系还不健全。
5.证照制度未能全面实施,导致高职教育实务教学诱因不足。
三、借鉴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经验,大陆实践课程教学实施的建议
1.加强企业互动,深化校企合作
借鉴台湾建教合作形式,从学校层面,积极与企业探讨合作模式,加强需求互动,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同培育企业需要的有用人才,达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从政府层面,制订相关鼓励政策,大力推进产学合作,拓宽产学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发挥政府资金扶持引导作用,变学校单向需求为校企双向需求,对产学合作效益好的学校和企业实行奖励,吸引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产学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提高“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能力
借鉴台湾经验,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提高学历层次;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校、研究所等进修、深造,提高学术水平;选派教师寒、暑期及学期中到企业研习服务,强化教师实务能力,掌握企业人力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从企业需要角度来改进课程与教材内容,增加实务操作训练项目,缩短教学内容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脱节。逐步建立兼职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请制度,严格执行聘任企业专家协同教学,有效整合学校和行业企业的资源,通过校企互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从物质待遇到社会地位都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价值,让教师这个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神圣职业”。
3.加强实践指导,强化实习成效
由于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实践的能力有限,影响实践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制度,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实习前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实习工作内容、实习重点、注意事项等。二是通过学校安排具有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做专题讲座,评估学生的特质、能力与需求,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企业,确定实习内容等,以期进行有意义的实习。三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心态,以员工身份参与实习。四是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4.实施课程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借鉴台湾经验,围绕能力培养进一步深化课程、实习、考试等方面的改革,根据“职业能力本位”的要求,多元整合课程链上的知识体系,突出学生实务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对校外实习,建立实习辅导机制,做到学校、指导教师及时与企业部门主管沟通,了解学生体验职场的工作态度,帮助学生解决实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企业与学校共评机制,透过“产、学”互动方式,以“做中学、学中做”来培育务实致用的人才。建立实习经验分享与交流机制,让学生在不同企业实习,学习不同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模式,可通过经验分享与交流,将所学的企业经验,回馈到学校的课程教学设计与教材的修正上,为学生实务专题的确定、校内外竞赛项目的选择、作品展示等奠定必备的条件,进而提升学生的实务能力。
5.增加实务专题,落实职业证照制度
从职业技术教育本身价值来讲,就是多途径帮助学生增强实务能力,像台湾经验从二年级末,组建学生团队,确定实务专题研究方向。大陆的高职院校没有实务专题,可在毕业论文(或设计)选题时就按台湾实务专题经验来操作。大陆的高职院校虽然实施了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但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之间尚未实现有效衔接,企业招聘时还没有将学生的证照制度纳入合法化,职业准入和职业证照的使用上还没有制订严格的法规。因此,要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配套政策,形成证书与就业工资待遇挂钩的政策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向明.职业人文基础课程建设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2]张纬良.管理学[M].台北:双叶,2007.
[3]张晓峰.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5).
[4]朱子君.人力资源培育与职业能力发展.教育资料与研究:双月刊,2010.
(作者单位 浙江省嘉兴职业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