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艺术
2012-12-29郝春华
新课程·上旬 2012年6期
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它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科学的提问设计,能促使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收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不合理的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抑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每一句提问都应有一定的目的性;为了帮助学生思考,为了帮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发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尤为重要。只有灵活的掌握提问方法才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认为至少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意提问的目的时机
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落实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课堂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教学规律,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来提问,尤其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与新的求知需求发生碰撞、产生求知欲望时,提问的效果最好。最佳发问时机要求教师敏于捕捉,准确把握,巧语引发,善于创设。
课堂提问切忌盲目随意,或心血来潮地“满堂问”,或不看情况、不管需要与否盲目设问,或无计划、无针对性地想问什么就问什么。盲目提问会适得其反,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提问效果,反而造成学生思维紊乱,使学生疲于奔命,穷于应付,使课堂提问浮于表面。
二、注意提问的范围
提问必然涉及问题的范围,问题范围可大可小,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会牵扯到许多知识点,所以在提问时对提问范围的界定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特别是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却对知识结构没有系统的认识,这时更需要教师在问题当中讲清范围条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得出准确的答案。
三、注意提问的角度
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就会得出多种答案,教师要想把学生“提问引导”到设计的思路上来,就必须提出“具体”的问题。
要想得到预设的回答,教师就必须在备课时对问题多下工夫,使提问更加具体,更加有针对性,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
四、注意提问的深度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并不是大问题就一定能够有大收获。课堂提问设计必须遵循知识建构原理,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精心安排。问题要有适当的深度和梯度,过于简单和肤浅的问题会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而如果提问太难、太繁、高深莫测,又会使学生无从下手甚至望而却步。只有那种略高于学生原有水平,经过学生主观努力后能够回答的题目,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确实要涉及繁复的问题时,应当做到“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把繁复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学生可以分别解答的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将问题总结、提炼、升华到教师预设的程度。
五、注意提问的对象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程度的问题。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同学和后进生回答问题,尤其是要把注意力向后进生“倾斜”,多鼓励、关心、爱护后进学生,给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因为后进生的发言是非常值得教师期待的,是课堂中的“闪光点”,所以,对于他们发言中提出的见解,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都要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找回自信,尝试成功的喜悦,进而充满信心地继续努力。
总而言之,良好的提问环节就如同课堂教学中一个个指引方向的“灯塔”,是一门艺术,“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又会在平静之中掀起波澜,造成课堂教学的跌宕起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在备课时下工夫设计好提问的方式方法,重视学生的接收效果,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样才能顺畅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走向教学的目的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成教学目标,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彰显教师的教学魅力。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两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