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012-12-29韩芳
新课程·上旬 2012年6期
摘 要:加强美育是很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也是高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渗透美育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以及追求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育;重要性;语文教学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也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所以,对于将来担当国家重任的高中生,更应加强美育教育。
一、加强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提高审美感受能力,有助于人的整体精神素养的提高。感受美的活动有益于学生感受美好生活,产生热爱生活、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鉴赏美的能力可以为主体的生活带来情趣与活力。
二、加强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学校美育的根本任务是要使学生具有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从而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这不仅是学生个体生活幸福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同时,终极性的美育目标也需要通过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才能实现。
三、加强美育教育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美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美育不仅是一个独立成分,还对体育、德育能起到催化作用。美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的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在此背景下,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弘扬人的主体性,完善人格培养。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呢?
一、言传身教法
教师在品德、学问、言行、举止等方面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以表率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自然会以真、善、美的形象感染学生。教师不仅要以渊博的知识去影响学生,还要端庄持重,举止大方,以其仪表的自然美和高雅的风度去传情达意,感染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从整体上感受教师的美。进而“亲其师,信其道,仿其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塑造好自己的形象,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为人师表。
二、挖掘教材法
要使学生在书本中充分感受到美,教师就要在备课时认真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并贯穿到授课中去,引导学生感受美,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以生动的形象感染学生,使他们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
三、妙用语言法
教师如果能够妙用语言,就会使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使得语言文字流入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把诗歌、小说、散文等精彩片段的意境、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这是一种听觉美感,更是语文教师一项最重要的教学艺术。
四、人物形象分析法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是美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小说、诗歌、戏剧中鲜活的人物比比皆是,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爱憎褒贬倾向,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比如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通过对比的艺术手段,成功地映衬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人物高洁的心灵,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以鲁迅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做有益于人民的人。学生的情感随之得以升华,灵魂也得以净化。
五、联系生活实际法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识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而一切文学作品的美感都来源于生活,因此,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生活中美的素材,挖掘美的因素,并能创造出美来,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总之,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美育教育,更是高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