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公示发布 中影上市迫近
2012-12-29马巍
综艺报 2012年5期
2012年2月8日,北京环保局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公告,公示目前在筹备A股上市的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正在申请上市环保核查,再度引起各界对中影上市进展的关注。虽然只是上市众多流程中的一道例行程序,但环保公示的发布显示中影漫长的上市筹备工作已接近尾声。
漫漫上市路
中影对上市的谋划布局已有多年。早在2004年,中影就一度酝酿携旗下资产赴港上市,但最终因当时国家政策对外资进入内地影视业的限制而搁浅。2007年,中影的上市计划重新启动,董事长韩三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中影已经找到了券商和财务顾问公司,计划2008年积极运作上市。当时有中影内部人士也表示,中影下属的各子公司都已处在详细审计和尽职调查阶段。
进入2008年,相关管理部门的态度和政策对中影上市似乎趋于利好,中影对外的表态也一度明确,上市时间表也曾被提上议程。然而,随后中影上市的进展却突然陷于停滞,整个2009年也没有大的动静。传出的消息是相关政策仍有变数,此外中影的结构改制、资产评估等工作也需要时间——毕竟作为体量庞大的国有龙头企业,内部理顺工作比民营公司要复杂艰巨得多。
进入2010年,中影的改制努力终于开始显现成果:这一年3月份,中影将其控股的北京中影第一电影制片有限公司40%的股权挂牌出售;5月,中影又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其旗下的中影集团联合有限公司破产清算。随后是中影内部的一系列改制。到12月份,企业整体的重组改制终于完成,注册资本为14亿元的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其中中影集团占股93%,而联合发起的中国联通、长春电影集团、江苏广电集团、湖南电广、国际电视、央广传媒、歌华有线7家战略投资者则各占1%的股权。中影整体改制完成,意味着企业朝上市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企业上市的流程非常复杂。在向证监会正式提交申请材料之前,企业需要对自身进行改制,并和券商、保荐人等机构合作进行各类详细的调查,此外还要向涉及公司经营的所有政府主管机关申请出具相关证明——向当地环保局申请环保核查也是其中一项。就流程而言,该程序与中介机构的尽职调查同步,仍属于上市前期筹备阶段。虽然当前国内对于上市筹备各项工作的进行顺序并无硬性规定,但有财经界人士向记者表示:按照一般惯例,申请环保核查往往是在上市筹备临近尾声时进行的——因为环保部门的环保调查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企业往往会选择在环保核查结束后的3个月内向证监会报送最终的上市材料,一般间隔时间最长也不会超过1年。因此,环保公示的发布可能确实意味着中影的上市筹备已进入冲刺阶段。
上市盘子逐渐揭晓
和以往一样,中影上市的即时进展再度引发业内外密切关注。虽然华谊兄弟、博纳影业等民营影视企业之前已经率先成功上市,但作为内地电影业中举足轻重的国有巨头,中影的性质、量级都不同以往。相比之前上市的民营公司,中影的资产规模要大得多。中影股份发起时的投资方之一、上市公司歌华有线在2011年1月4日发布的公告材料显示:其出资2130.7903万元以持有中影股份1400万股,占该公司资本比例的1%——由此计算,中影股份的整体估值应在21亿元左右。相比之下,华谊兄弟在上市前完成最后一轮私募时,公司的整体估值约为6200万美元。就体量而言,中影股份足够冲击A股主板,去年年初时也有消息称公司可能会选择在深圳上市。
在中影上市的话题中,最受关注的一项是其究竟会打包哪些资产放到上市的盘子中,这也是一个业内讨论多年的问题。单从投资界的角度而言,中影旗下最有价值的资产无疑还是“独占性”资源,尤其是能够产生巨大收入和现金流的电影频道和进口分账大片的发行权。不过,由于国家对电视台资源的严格管控,前者的上市化运作基本没有可能。在之前中影内部的一系列改制中,电影频道也一直保持着事业单位的身份。
另一方面,进口分账大片的发行权虽然能带来大量营收,但其前景与国家的相关政策紧密相连,而从现在的情况看,未来几年政策未必没有松动的可能,实际上近两年进口批片的发展就可视为是相关政策的某种放宽。或许是出于相关考虑,之前在接受采访时,韩三平多次强调中影的核心资产还是制片等电影业内的传统资源。
随着中影上市出现新的进展,其最终的上市资产也逐渐揭晓。北京环保局公布的环保公示中包括了一份中影股份旗下的子公司目录,不出意外这应该就是其上市的大致盘子。
从这份目录来看,中影股份旗下共有47家各类企业,基本覆盖了电影制作、营销、发行以及技术服务、终端的院线、影院等产业链各环节。对比一下中影旗下的企业名录可以发现:其下属的14家全资分、子公司中有7家位列上市目录之中,包括中影制片、发行和营销策划三家最为核心的业务分公司,以及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中影影院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和中影洗印分公司。电影频道和负责进口片引进的中影电影进出口分公司则不在其列,业务、性质特殊的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和效益欠佳的中影新农村数字放映有限公司同样不在上市的盘子中。环保公示所附目录中的其余企业大多是中影参股、控股的公司,其中集团与国内其他各方合作的院线和影院投资、管理公司为数最多,总共有30余家,而中影之前和外资合作的各合资公司则均不在上市的盘子里。
上市前景
上市无疑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尤其是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对于中影上市的目的,韩三平表示,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需要通过上市来完成体制方面的进一步改革。
上市后,更多的资金支持能够帮助中影将目前拥有的政策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进一步巩固企业在产业链各端的位置,尤其是在资金需求较高的内容制作和终端建设两头。中影在影院终端本就具有极其强大的影响力,可以想见上市后公司会进一步推进在终端领域的布局。在内容方面,或许是出于维持业绩数据的考虑,中影近两年在制片上相对保守,2008年后再无《赤壁》之类的大动作。上市后,公司在制片数量和规模上也肯定会有所扩充。
另一方面,虽然中影家大业多,产业规模非民营公司可比,但影视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投资风险高盈利能力低等挑战,中影也一样需要直面。此外,相比民营公司,中影还有制作主旋律电影等“任务”,前两年建成的中影数字基地投资巨大,同样存在回收周期长的问题。有消息称,之前中影上市进程受阻,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企业的财务状况、结构不佳,产业多但利润少的影响。
此外,就目前资本市场的大环境而言,似乎也不是影视企业上市的最好时机,应该说双方的蜜月期已过。单纯以资本界的眼光衡量,传统影视企业的基础和业务模式仍比较脆弱。之前成功上市的影视企业上市后的路走得也并不顺。华谊兄弟(300027)的股价自去年4月后就一直徘徊在13-18元/股的低位,远低于上市时28.58 元/股的发行价。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博纳影业(NASDAQ:BONA)情况也差不多,公司在上市首日就跌破了发行价,之后股价也一路走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价长期低迷的同时,这几家上市企业近来交出的财务数据还都不错:博纳影业现已发布了2011年前三季度的财报,公司的净收入分别增长了 147%、 150%和83%;华谊兄弟虽然去年全年基本没有具有影响力的电影产品推出,但公司的财务表现依然保持了出人意料的增长——目前其2011年的年报尚未推出,但之前发布的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去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