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合拍片的前景
2012-12-29列孚
综艺报 2012年5期
长远来看,大陆与台湾的合拍片极有可能超越与港的合拍片——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看过华谊兄弟和钮承泽合作的《爱》,可以进一步确认,台湾片最拿手、最利害的就是用商业元素再加点儿文艺腔、小资调调。《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下称《那些年》)已让大家有所体会。曾经拍过台版“古惑仔”《艋舟甲》的钮承泽对爱情题材的处理一样出色。记得看片当天,全场爆满,迟来者只好坐楼梯,片方和发行方见到此状,肯定十分高兴。
遭遇《爱》和《那些年》,同一档期的《高海拔之恋》突围堪忧,尽管杜琪峰对自己这部影片的票房寄望甚高。
当然不是说杜琪峰这部《高海拔之恋2》拍得不好、韦家辉的编剧技巧不如“对手”,关键在于文化区隔。虽然《那些年》在大陆未如台港那样掀起热潮,但收超7000万元人民币票房,已是很好的成绩。尽管大陆和香港合拍片票房逾亿元比比皆是,然若ECVA(两岸经贸关系协定)进一步实施,台湾影人日益增进与大陆影人、电影公司之间的合作,基于国语/普通话的语言隔阂逐渐消弭时,两岸的文化关联在电影文化范畴内在市场上就会有良性反应。华谊兄弟很早就请了台湾影人陈国富出任影片监制,更早时候,华谊兄弟的《夜宴》剧本就出自台湾著名编剧邱刚健之手。由此可见,大陆民营电影公司对台湾影人的了解,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有着天然优势。
在小说出版物方面,《明朝那些事》最早出的是台繁体字版,然后才出简体版;《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畅销小说也有类似情况,反而这些小说在香港并不流行。换言之,涉及历史、文化通俗性读物,台湾民众比起香港人更易于接受大陆这方面读物。生活上亦如此。比如台商返大陆做生意,彼此通过喝酒增进GjlN5otMbHIhG4SBtOG1CVRIo+lYF+vLPws6/ys0Ac0=了解,然后将生意谈成。而港商就不会有这种酒文化。如果要深入研究,应该会发现更多在文化上、生活上和口味上,两岸趋同会多于大陆与香港之间。由此延展至电影,台湾电影在大陆的前景将优于香港电影。
不过,在类型电影的合拍上,则是两地的合作优于两岸的合作。台湾最出名的类型电影导演朱延平也曾有好几部影片在大陆上映过,但无论票房还是影响力,均远逊于香港导演所拍的类型片。这是因为市场化多于人文化的缘故。
此外,台湾偶像派演员也更多地为大陆年轻人接受,香港不是没有偶像派,但,比起台湾就显得没那么充满活力和“有人气”,这股“偶像影响力”绝不可低估。尽管他们的国语会带有台腔,但有些时候大陆好些电视、电台主持人特地说一口台腔普通话,就足说明大陆民众的接受度,这比起粤语又是一个极大优势。
长远来看,大陆台湾的合拍片极有可能超越与港的合拍片——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