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产业盛典高峰论坛”在哈举行
2012-12-29李璇
综艺报 2012年5期
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端现场对话 “全产业链”互动合作成焦点
2月16日上午,由哈尔滨冰雪电影节组委会主办、《综艺报》社和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学术活动部共同承办的首届华语电影产业盛典高峰论坛在哈尔滨举行。本次高峰论坛是第24届华语电影节的新设项目,主题是“电影产业上下游的互动与协作”,旨在立足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前沿,共同探讨电影市场和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哈尔滨冰雪电影节组委会主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哈尔滨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总编辑、第23届哈尔滨冰雪电影节组委会执行主席王刚,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上海联和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北京市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广超、万达电影院线东北区总经理王福安、大地电影院线副总经理方斌、乐视影业总裁张昭和福建恒业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陈辉等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围绕“产业链”“协作共赢”“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产业”等前沿话题进行主题发言。论坛由《综艺报》电影版主编朱玉卿主持。
在本次论坛上,几大院线公司代表的发言引起在场嘉宾和媒体的极大关注。其中姜广超提出的电影“全产业链合作”、吴鹤沪提出的“档期协调机制”、方斌提出的“二三线电影市场”、王福安提出的“终端资源整合”等都引发热议。而来自制片和发行领域代表的发言,也引起院线公司代表的重视,包括张昭提出的“渠道资源建造”和陈辉提出的“电影类型与市场细分”等。
章柏青和陈旭光均表示,此次论坛让来自业内各环节代表和电影批评、电影学术研究的代表同台对话,体现了今后电影业各环节协同发展的新趋势,这是电影业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方面。
电影节是哈尔滨的文化名片
王刚 哈尔滨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总编辑、电影节组委会执行主席
哈尔滨素有“天鹅颈上的珍珠”“东方小巴黎”的美誉,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拥有丰富的冰雪文化资源。从1989年第一届哈尔滨冰雪电影节开始,我们便把哈尔滨的冰雪艺术和电影艺术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成为了哈尔滨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
近几年哈尔滨的电影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年底,哈尔滨的现代多厅影城已达10座,还有5座正在建设中。票房收入从2008年的6000多万元,连续三年保持在30%的增长率,2011年达到了1.6亿元。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和其他城市的差距,特别是在加快构建有利于电影发展的机制体制、扩大院线经营规模、促进小城镇电影院发展等方面。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论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帮助。
让电影各环节的合作更合谐
章柏青 电影节组委会主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在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哈尔滨冰雪电影节越办越好,在国内和国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电影产业论坛是本届电影节的新增环节,今天也有很多院线、发行和制片的负责人莅临会场,共同参与讨论“电影产业的上下游互动与协作关系”这一主题。研讨电影上下游的关系,其实就是研讨电影的创作发行放映使之更和谐的问题,或者说是研讨电影的艺术与商业、票房与观众、政治与市场共赢的问题。这是中国电影业急需解决的课题。
电影终端发展对电影制作发行的新需求
吴鹤沪 上海联和电影院线副总经理
对当前的电影业来说,观众是基础。如何留住观众是影院经营者最关心的问题。首先,要科学地看待影院数量与影片数量之间的关系。影院增多,就要拍更多影片,这恐怕是个误区。在有限的终端规模下,影片越多,每部影片可能占有的平均放映时空就越小,必然会造成观众分流、摊薄影片收益。所以制片方应该用质量而不是数量来延长影片的市场寿命。其次,要重视影片营销和推广。这是提高影片知名度,扩大影片影响力的基础,但还是有很多中小影片忽视此方面的工作,自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这种态度需要改变。第三,要为影片寻找合理有效的档期。为抢占所谓的好档期,同一天上映多部影片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市场消化不良。制片方应该对自己影片的观众群体有一个正确定位,选择档期要本着“瞻前、顾后、看左右”的原则,力求避免同档影片撞车。
电影产业链各环节要协作发展
姜广超 北京市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0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突破百亿元,国内海外各种经营主体进入了内地市场,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旧有体制的电影市场受到冲击,各大企业纷纷进行了体制改革。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就是中影、上影和长影,北京市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参与这次改革浪潮中的一员。
各电影公司改革的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进行完整的产业链经营。电影企业通过资源互补、内容与渠道的协同,可以最大地降低风险、减少成本。其实大产业链条不止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还包括电影衍生品、电影器材、影院卖品、电影营销推广、电影宣传品制作、电影票务等诸多方面。我们的产业规模远未达到,行业规则还需不断完善。这需要电影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电影人共同努力。
电影终端资源整合给中上游带来的新价值
王福安 万达院线东北区域总经理
2011年年底,万达院线的会员总数超过2万人次。会员是电影产品消费的最核心人群,万达院线拥有这部分人群的详细消费信息与消费需求,完全可以和电影上、中游的同仁们共同挖掘这部分人群的商业价值。比如探讨如何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电影的内容制作给予借鉴,如何与会员互动探讨电影的营销方案等。
此外,万达院线还尝试让网络购票的消费者在观影结束后通过手机短信为影片打分。该指数已经在运行统计阶段,得出的数据应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相信这样真实的观众反馈不仅对我们影院有帮助,对制片、发行各环节都将具有一定价值。
二三线电影市场及观众观影习惯
方斌 大地院线副总经理
什么是二三线市场?这个来自房地产业的名词,并不完全适用于电影产业。我个人认为,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是一线市场;发展中的市场是二线市场;欠发达的市场叫做三线市场。比如北京与广西相比,二者的人口数量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并不大,但观影人数和票房却差距甚远。从表面看是银幕数与观影习惯带来的差距,但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实际取决于当地城市化的综合配套能力和内容创意产业的发达程度。此外,二三线城市人群也拥有自己消费习惯,比如他们选择看电影的渠道可能第一是互联网,第二是电视,第三才是电影院,而且对价格也比较敏感。
通过以上分析,我想对二三线电影市场的影院投资做一点总结:第一,选址要全面考虑商业配套能力、人口、交通等问题;第二,要控制成本,根据当地情况有针对性地经营;第三,在欠发达地区,希望政府能够给予适当补贴,以吸引投资。
电影数字化与二三线电影市场
南飞 北京时代今典电影院线副总经理
今典院线一直致力于二三线电影市场的开拓,特别是电影制作和发行放映数字化之后。2009年今典集团与中影集团合作成立今典中影公司,开始在全国铺设数字化设备,至此中国二三线城市数字化全面拉开了序幕。胶转数使电影告别了胶片时代,免去冲印费用,同时也能够有效杜绝盗版。
数字化为二三线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来影院经营模式的改变。今典院线为了保证二三线城市数字影院的快速发展和良性运营,创新了经营模式,开发了电影点播、酒吧、休闲饮食等多种电影周边业务,即“1+X”经营模式,以扩大影院收益。今后,电影院中非票房收入的比重会逐渐加大, “1+X”经营模式顺应了这一趋势。
电影批评与电影产业
王旭东 第24届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总策划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学术活动部主任
在当今电影越来越产业化、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真正的电影评论和批评处于失语状态,几乎所有电影都在利用网络水军制造事端吸引眼球。网络上的电影评论文章,停留在极端、武断感受的层面,而专业的电影评论人或集体失语,或自说自话。另一方面,在今天整个商业炒作红包漫天的情况下,大众对于影评人提出了质疑,电影评论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这是我们亟需改变的现状。
电影评论代表着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影评人是电影观众的代表,但他们就像法医,影片已经完成了,不管提什么建设性意见对影片都不再有什么帮助。所以我认为影评人应该向上游靠拢,加强与制片方的沟通,把问题消灭在剧本阶段、拍摄现场、剪辑台上。这既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电影负责。
电影发行与放映的互动与协作
张昭 乐视影业总裁
讨论电影发行放映,首先应该弄清楚一个问题:电影院是一个场所,一个消费场所,但这里的消费不仅仅是看电影。在美国电影院里,观众买一张电影票可以随便看,他在影院里待的时间越长,他买的爆米花和可乐就越多。爆米花和可乐,比电影的收入产出比高多了。但在国内影院,票房几乎是收入的全部。
此外,今天的互联网环境对电影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个冲击?像《建国大业》这样的超人气影片,在国内也只有3000万观众,但我们的网民却有5亿多,几乎所有的电影观众都是互联网观众。我们最近正在探讨,如何把电影院的放映和互联网的放映平台打通。比如在影片上映前利用互联网给电影做宣传,在影片上映后利用电影给互联网做宣传,搭建平台,互为渠道。渠道通了,公路建好了,跑车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
电影类型与市场细分
陈辉 福建恒业总裁
福建恒业作为一家发行类型电影的公司,在整个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上不接仙气,下不接地气。这里的仙气指的是电影质量,地气是电影渠道和放映终端的多样化。美国好莱坞有魔幻片、灾难片、冒险片等,但在中国,大家对电影的划分只有“大片”与“小片”。同时市场也是“大片”的空间,“大片”一上映,空间和资源就都被垄断了。
归根结底,类型片市场还是需要我们电影人自己去培育。往往会有些制片方为了宣传需要,硬要把一部非惊悚片电影定义为惊悚片交给我们发行,观众看过之后自然会有挂羊头卖狗肉之感,接下来造成的就是观众以及从业者对于这类影片的不信任。这对于类型电影的生存发展势必造成危机。我们必须用类型片做市场细分,多样化的电影市场才是电影票房的根本。只要把类型做好、做足,把电影拍好,终端再给予一定支持,电影的产业链会更好地循环。
《失恋33天》的启示
肖伟 哈尔滨影视家协会秘书长
从产业角度来说,《失恋33天》第一次真正开掘了一个可以复制的市场模式。这部电影的所有构成元素都是当下电影市场上可以购买到的:原著故事来自中文网站,主创是内地团队,演员也是内地阵容,包括发行也是内地的公司。庞大的粉丝群体是电影最忠实的观众。此外,《失恋33天》的宣传方式也很新颖,以互联网和电视主流媒体传播,电影宣传在微博和视频网站全面铺开,环环相扣,瞄准网友喜爱的话题,列入视频、台词、图片,扩大电影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新媒体语境下电影营销的拓展
李凯 移动终端票务系统负责人
我们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在目前的中国,观众的观影行为绝大部分属于随机冲动消费。现在中国有9亿手机用户,超过了互联网群体数量。据调查显示,83%网购人群的年龄低于30岁,87.3%平均月收入在4500元。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喜欢文化休闲,但是经济上却不那么富裕,对价钱比较敏感。
抓住这种消费心态,再利用手机进行引导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对一些社交网站上的信息进行筛选,使用户看到的是周围朋友对电影的评价,而不是影评人的评价,以提供更好的决策。此外还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关联行业的交叉推广。比如一个人去电影院周围其他场所消费,我们可以用手机提醒他附近的影院排片信息等。
协作互动 整合营销 回归观众
陈旭光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
这次高峰论坛反复出现了三组关键词。一是协作互动,上下游合作。这体现了当下电影人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性质达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共识,即把电影看成是一个需要多个环节,大量人力、物力系统共同运作的大的产业体系。这较以往有很大进步;第二组关键词就是关于受众、市场、观影心理、观众、接地气;这类词的反复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真正回归了观众,一切为了观众。第三组关键词是新媒体、数字技术、新媒体营销。我认为新媒体营销的崛起,并不代表老媒体的消失。观众见面会这样基本原始的人际交流,是不可替代的。接下来最大的课题是营销人员、院线经理要思考受众心理学和整合营销,而不是单一的新媒体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