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勇先:“悬崖”正反面

2012-12-29刘亚娟

综艺报 2012年5期


  他有一段带有几许浪漫色彩的早年经历,他有一点文人特有的“矫情”,他有一支执拗的“情怀”之笔,他刻画了一部时下火热的《悬崖》
  
  新年伊始,电视剧《悬崖》成为热播热议焦点。
  该剧由SMG尚世影业、新丽传媒共同出品,刘进指导,全勇先编剧。作为天津、黑龙江、东方三卫视晚黄金档的开年大戏,《悬崖》的收视率跻身卫视收视榜三甲,市场份额更是开年大戏之首。大结局则在同时段登顶全国卫视收视排行榜。首轮上星后,随之而来的是观众对男主角周乙之死的质疑和惋惜。随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月10日起在次黄档二轮播出《悬崖》,将剧情压缩至36集,增加了之前一些素材,并修改了剧中结尾部分——一部电视剧引发如此多的关注,二轮播出时又修改剧情,并不多见。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评价《悬崖》:是一部人物心态描写真实,具有历史品位、美学品位的佳作。一部戏能够营造出审美的意向证明它的美学层次已经到了较高水准。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悬崖》将精神情节推向了极致,非常生动地展现了美好信仰。
  作为一部热播的开年大剧,《悬崖》让更多人看到了不一样的谍战,也认识了《悬崖》背后的朝鲜族编剧全勇先。
  
  有点传奇——流浪生涯
  留着两撇小胡子,豪情万丈,热血沸腾,总觉得有奇迹在远方等着自己。
  
  对全勇先的采访是在他北京的寓所,位于北京通州三间房附近,但在行政区划上还属于朝阳区,在建国路沿线。全勇先开玩笑说自己是生活在“通利福尼亚”。
  2012年,是全勇先“北漂”的第11个年头。十年里,全勇先写了四个剧本,养了两只“小狼”(阿拉斯加雪橇犬)。
  全勇先的文学创作起步挺早,十七岁时写了第一篇小说《黑衣少年》;此一时间他的创作很杂,有小说、诗歌、散文和零星的随笔;节奏也有点慢,“一般来说,我一年能写一两篇小说,三两组诗,七八篇随笔。”他说,“我10年没写小说了。最后一篇小说,还是我来北京前在佳木斯时写的。剧本也是10年只写了4部。”
  全勇先小时候的梦想是“上食堂做饭”,因为吃得好;十八九岁的梦想是“当歌星”,一练歌就到半夜,以至于家人从那个时候开始神经衰弱、失眠。虽然有朋友说他“嗓子还行,可惜让脖子给耽误了。”但全勇先不生气,照练照唱,还唱到歌厅,办过好多期“有营业执照”的吉他班。
  1985年,19岁的全勇先进入了新的人生“境界”,他开始了流浪生活。
  从照片看,那时候他背着个大帆布兜子,留着两撇小胡子,豪情万丈,热血沸腾,总觉得有奇迹在远方等着自己。彼时的全勇先觉得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侠客生活很让人艳羡。
  这是一段传奇的经历,至今被讲述起来还有那么一丝不可思议:1986年,他“混入”了“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还获得了一千元活动经费。他在神农架的原始森林里度过了20岁生日,在神农架天门桠上救了一个山民,事迹登上了《中国青年报》⋯⋯在海南,在深圳,在武汉,在神农架。全勇先背着个大包,完成了人生中最丰富的一段“体验式采访”。“我对他们的生活充满好奇和向往——在同一块星空下,竟有那么多不同的活法。”
  流浪过后,全勇先当过鹤北林业局党委宣传部通讯干事,做过北大荒文工团创作员,做过记者编辑,曾任《三江晚报》记者部主任,在中韩尚未建交之时就去韩国打过工,半年后,全勇先怀揣两千五百元美元和一把昂贵的手工吉他回国了。不久去了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摄影。
  2001年11月13日,全勇先从佳木斯来到北京。那时黑龙江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全勇先卖掉房子,辞掉工作,让姐姐接走了父母,把旧家具交给了货运公司。那天,他在隆隆行进的火车上很麻木地跟对面的陌生人聊天,没心没肺地东张西望,对未来一无所知且根本没有任何打算⋯⋯“现在也说不清,我为何如此坚决地来到北京。”
  初到北京的全勇先并没有一头扎进编剧行业,最初他还是希望应聘到报社去做老本行编辑记者。但命运没有安排他成为新闻事业中一名普通工作者,而是选择让他为全国观众带去荧屏上的一幕幕嬉笑怒骂,人情冷暖。
  
  某种神圣——在灵魂深处
  “我认为,正是这些老掉牙的黑白电影激发了我的某些灵感,和我灵魂深处那些最神圣的东西。”
  
  在佳木斯《三江晚报》工作时,全勇先听说了中国士兵常隆基刺杀日本军官的真实历史故事,于是专程赶到富锦市,寻找到了烈士纪念碑,又查阅了《黑龙江历史编年》,创作了小说《昭和十八年》,小说以一个曾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老人木场正雄的口吻,讲故事给“在韩国打工的我”听:中国士兵常高丽忍辱负重,受尽磨难,在日军军事部最高顾问楠木实隆视察五顶山时,将其击毙。在日军的追捕下,年轻士兵从容殉难,投江自尽。
  这部《昭和十八年》最先被戚健导演(曾执导《天狗》《寡妇出来混》等多部电影)相中并买下改编权,但由于种种原因拍摄并未成行。
  这算是全勇先介入编剧行当的开始。姜文和中影集团又先后购买了该小说的改编权,当然,这是后话。
  全勇先对电影的兴趣,是从小开始的。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很匮乏的年代,看一场电影,就可以挑动年幼的全勇先内心深处最兴奋的神经。“小时候,每次看完电影,都会脸蛋发红,两眼发亮,着了魔似的在炕上手舞足蹈⋯⋯”那时候全勇先的脑海里就充满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幻想,并常常为自己虚构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认为,正是这些老掉牙的黑白电影激发了我的某些灵感,和我灵魂深处那些最神圣的东西。”
  正因此,从韩国打工回来的全勇先,去了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摄影,在那里,他认识了英格玛·伯格曼,费德里克·费里尼,斯皮尔伯格和日本的今村昌平⋯⋯
  或许,跃跃欲试的影视因子早就植根于全勇先的内心深处。
  初来北京的全勇先,没能很快找到心仪的新闻工作。相反,他的一篇小说《妹妹》由于刊登在2002年第一期的《十月》上,让郑万隆注意到了这位学过摄影的鲜族作家。郑万隆当时是《十月》杂志副主编,曾策划过《渴望》《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影视剧。
  借助前辈的提携,全勇先开始正式介入影视编剧行当,他的第一个剧本作品《母亲》改编自军旅作家石钟山的小说《母亲活着真好》,作为第一编剧的全勇先,在剧中描述了“母亲”从“文革”至今(21世纪初)几十年的历史时期中平凡而又坎坷的人生经历。该剧由尹力执导,陈小艺主演,获得了当年的收视率冠军。随后,全勇先又创作了剧本《岁月》,该剧依据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改编而成。
  
  有些体会——人物第一位
  文学创作就是对经验和人性的表达,作家可以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作家的生活经验、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有着极大影响。
  
  全勇先最重视“有情怀的人物”的塑造,因为“人是最吸引观众的”。
  《悬崖》热播,最为观众所称道的也正是主人公周乙跟以往的谍战戏主角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他与敌人不再是一种咬牙切齿的外在仇恨表现,而是一种“相互敬畏,相互钦佩,亦师变友,但又你死我活的状态。”
  周乙的人品、老练、能力、恪守的原则、勇敢和无畏,智慧和机警就是他强势的表现,是让对手退让的气势。“支撑他面对苦难、不幸和纠结的是他内心的爱。他本身是一个有情怀的人,然后是精神上的殉道者。”全勇先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孟繁树在分析周乙时表示,“周乙是一个清教徒,不吃肉,非常仁慈,作为革命者又不想杀人;他还非常有文化,懂佛经,言语间充满了哲思,周乙跟高斌之间有对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对于信仰的对话,从今天的角度看耐人寻味。再进一步深入考察,会发现作者安排他的文化教养很大程度来源于白俄罗斯族祖母对他的熏陶,而且不是红俄。”
  
  在北京的十年编剧生涯里,全勇先先后作为编剧创作了《母亲》《岁月》《雪狼》《悬崖》四部电视剧。前两部是改编自小说的当代戏,而后两部是全勇先的个人创作,均是以伪满洲时期的特工故事为素材的年代戏。
  全勇先的前三十年,除却流浪的时间,一直生活在黑龙江,对于伪满洲国时期的历史素材非常感兴趣,他生活在那里,对那块土地有着最质朴的感情,在东北乡音的熏陶下,听着早年间老人们讲的故事,都是日后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但是在他看来,多年来影视作品中对于那段时期东北生活的描述很僵硬,这激发了全勇先“写一部以人性的真实为出发点的谍战故事”的想法。
  创作之前,全勇先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我要把当年自己埋在厚厚资料堆中追寻历史真迹时的那种感动,传达给观众。”
  于是,在《雪狼》和《悬崖》里,没有飞檐走壁,玩飞刀的特工,而是以真实取胜,“走心”。
  《悬崖》中所有的细节,资料,满洲国警察机构,宪兵,保安局各科室配制,均尊重历史事实。乌苏里虎计划,民生团事件,以及共产国际特科,放火团都有充分的史料依据。
  在制作上,《悬崖》也试图通过镜头、取景和服化道,来做一部“不一样”的谍战剧。剧中“殖民地”味道的还原甚至体现在列车员、侍者等人衣着这样的细节上。通篇影调冷峻,风格深沉。剧中的哈尔滨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犹太人公墓、马迭尔宾馆在镜头下展现出了北中国的大气和深厚。
  如何去接近历史真实,刻画那个时代的人物?
  全勇先回答:文学创作就是对经验和人性的表达,作家可以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作家的生活经验、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有着极大影响。
  这也是为何观众在《悬崖》中看到了哲理,看到了情趣,作者通过自身的体悟,赋予了人物精神的智慧。有网友总结了《悬崖》的经典台词:说谎容易,但是要记住说过的谎言不容易;要想鱼上钩,就得先把水搅浑,鱼要是想法太多,就会自投罗网⋯⋯
  
  几许遗憾——艺术和市场
  对于《悬崖》的遗憾,全勇先要留待到这部反映当年老哈尔滨间谍生活的长篇小说《霍尔瓦特大街》(暂定名)去弥补。
  
  影视剧是门遗憾的艺术,在全勇先看来,《悬崖》有些线索展开得还不够,有些剧情的强调还不足。如在上级决定让周乙一家穿越国境至苏联时,没有将偷越国境的难处体现出来。如果当初创作时能够将这个地方强调一下,就会让观众体会到周乙做出返程营救顾秋研的决定时是如何艰难。
  “这都是创作经验的问题,能用在将来的戏的创作上。”
  除了创作本身的遗憾,全勇先对当下影视制作行业的环境也有不少“遗憾”。
  比如,作为全勇先改编的第二个剧本,电视剧《岁月》讲述了研究生梁致远(胡军饰),走出大学校门走进工作单位后,面对官场是非的茫然和苦闷,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举步维艰。 这部戏的原著小说提供了很多细节,小说的精神价值让全勇先十分认同,他对这部作品也充满了期待。但该剧拍摄于2004年,直到2007年才播出,2010年上星。电视剧里的社会话题已不再是当前老百姓最关注的,由此剧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再比如:电视剧《悬崖》首轮上星播出大结局后,讨论热点集中于男主角周乙被敌人枪决这一情节安排,这一结尾让很多观众“愤愤难平”。
  作为编剧,全勇先是不赞同这个结局处理的,并与制片方进行了多次沟通。无奈最终观众看到的卫视版《悬崖》的结局依然是这个悲情结局。在全勇先看来,周乙死得太不值了。“明明是个顶天立地,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英雄,却变成了‘我偏死给你看,不信你不心痛我’的廉价煽情。”而且由于在《悬崖》拍摄前就已经签订了续集合同,所以在全勇先的计划里,还有很多故事没有讲完,还有很多线索值得深挖,甚至一些台词都在剧本中打好了伏笔。这些如果要进行下去,该如何反转,这都成了不小的难题。
  现在,全勇先正在对《悬崖》剧本进行小说改编,或许“虚拟永远是完美的,表达一定是有缺陷的”,对于《悬崖》的遗憾,全勇先要留待到这部反映当年老哈尔滨间谍生活的长篇小说《霍尔瓦特大街》(暂定名)去弥补。你会有兴趣翻开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