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尼斯变脸

2012-12-29马巍

综艺报 2012年18期


  2012年8月30日,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开幕。
  随着新任艺术总监及其团队的上任,本届威尼斯在选片、版块设置等各方面都有了不同以往的气象:欧洲重新成为重点,而以往备受威尼斯礼遇的华语电影则受到冷落。
  虽然主办方今年大力求新求变,但相比往年,本届威尼斯电影节无论星光、关注还是话题性,似乎都有所下降,其与多伦多、罗马电影节等欧洲内外竞争对手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威尼斯这个历史最为悠久的国际电影节能否延续辉煌,仍笼罩在一片迷雾中。
  威尼斯的2012
  威尼斯电影节的新任艺术总监阿尔贝托·巴贝拉(Alberto Barbera)其实是电影节的老熟人——1998年-2011年巴贝拉曾掌舵过威尼斯三年,电影节的“地平线”(Horizon)单元就是他在2001年创办的。
  相比往年,本届威尼斯最大变化在于板块设置,特别是第一次设置了交易市场。此前,威尼斯是现有国际大型电影节中惟一没有市场环节的。今年,共有980多位客户注册了电影节的市场,其中包括约250位国际买家和50家销售代理公司。不过,新开办的威尼斯市场似乎热度还是不够,开幕几天后传出的消息也不多,只有特伦斯·马力克(Terence Malick)的《通往仙境》(To the Wonder)、若松孝二的《千年的愉乐》等少数几部新片达成了卖片交易,看来大多数公司还是要把交易发布留到稍晚举办的多伦多电影节。
  今年的电影节强化了与新媒体的互动。入围活动的一些影片将被推到网上,以付费点播形式提供给影院之外的观众。
  新人扶持方面,威尼斯今年与时尚品牌GUCCI合作创办了“Biennale College”项目,旨在帮助新人完成长片处女作创作。该项目持续时间长达一年,涵盖了影片从剧本到发行的整个阶段,这些影片的发行也会很倚重互联网。
  排片方面,同样出现了明显变化。巴贝拉今年年初正式上任后也一再表示,他不认同当前电影节越做越大的趋势,他强调威尼斯的选片方向是“更紧凑”,“电影节的呈现要有选择性”。之前的消息称本届威尼斯的竞赛片不会超过20部,最终结果确实如此,只有18部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本届电影节整体的选片数量也有所下降,去年威尼斯各单元入围电影中有65部是全球首映,今年这一数据下降至了50部。
  威尼斯的“瘦身”战略是有传统的,电影节前任艺术总监马可·穆勒(Marco Mueller)当年上任后的一大举措就是减少奖项数量,以重新提高奖项的含金量。
  虽然选片规模缩小了,不过从片单上看,今年电影节的影片质量还算交代得过去。角逐金狮奖的选手中有不少成名宿将,比如去年夺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马力克,备受欧洲青睐的美国资深大导演布莱恩·德·帕尔马(Brian De Palma),近几年声名看涨的法国导演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也是夺标热门,意大利方面也有马可·贝罗奇奥(Marco Bellocchio)这样的老将出马。
  亚洲方面,今年争夺金狮的几位都是威尼斯的熟面孔——日本的北野武、韩国的金基德和菲律宾的门多萨(Brillant Mendoza),他们最初都是从威尼斯走向全球的。本届电影节开幕片《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的印度女导演米拉·奈尔(Mira Nair),对威尼斯也不陌生,她2001年曾凭《季风婚礼》(Monsoon Wedding) 夺得金狮奖。
  就地域偏向而言,威尼斯也出现了重大调整:南美、非洲今年被忽视,亚洲电影重新成为配角,电影节选片重心再度放回欧洲——无论竞赛还是非竞赛单元,欧洲电影都占据了大多数名额。
  即便如此,最受外界关注的入围新片主要还是来自美国,好莱坞照例为威尼斯贡献了最受关注的话题作品与最主要的明星:马力克的新作《通往仙境》群星云集,《不顾一切 》(At Any Price)、《春假》(Spring Breakers)则分别有扎克·埃夫隆(Zac Efron)、詹姆斯·弗兰科(James Franco)两位新生代帅哥领衔,后者主演的另一部新片《冰人》(The Iceman)也入围了展映单元;美国女演员瑞切尔·麦克亚当斯(Rachel McAdams)也有《激情》(Passion)、《通往仙境》两片入围竞赛单元。
  今年参与威尼斯各单元的美国电影总共有11部之多,其中4部将角逐金狮大奖。其中最受注目的项目当属著名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的新片《大师》(The Master)。
  虽然之前只执导过5部电影,但安德森已得到过柏林金熊奖和戛纳的最佳导演奖,这次来到水城有望完成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大满贯”。
  宗教题材、采用70mm胶片拍摄的《大师》,也是明年奥斯卡的热门“种子”之一。该片9月1日在威尼斯的亮相非常成功,赢得了全球媒体的热烈关注,映后反响直追安德森的上一部作品《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大师》的发行商韦恩斯坦影业(the Weinstein Co.)已决定于9月14日在北美艺术院线推出该片。
  相比竞赛单元,今年威尼斯在排片上的努力和变化很大程度上还是体现在“地平线”等其他单元。本届“地平线”有18部剧情长片入围,此外还包括相当数量的短片和纪录片。
  本届电影节还首次举办了独立运营的“威尼斯之日”(Venice Days),其定位比较接近戛纳现有的“导演双周”(Directors' Fortnight)。
  “变脸”幕后
  不可否认,重装上阵后的威尼斯在板块设置上显得更全面,但也不难发现,本届电影节在个性和新意上有明显不足。
  以今年新设的交易市场为例。一方面,这一环节现在几乎每个国际电影节都有,另一方面,虽然自认为是暑期后首个全球性电影交易市场,但由于在举办时间上无比接近多伦多电影节,而后者作为全球最重要电影市场之一的地位已无法撼动,因此威尼斯新做这样一个市场其实没有太大意义。之前,电影节掌门人巴贝拉也承认威尼斯开办市场是一个“赌博”,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那些没有片子入选电影节的企业,“不然他们就直接去多伦多了”。
  对于首届市场环节,巴贝拉认为:“成绩虽不算大,但已高于我们的预期。”从中也可见主办方对市场板块的期待其实相当有限。
  此外,严格而言,本届威尼斯的排片依然令人失望,尤其是竞赛单元的排片,审美与戛纳、柏林如出一辙。老牌国际影评人Derek Elley就认为今年威尼斯的排片“懒惰,无出预期”。从最终的竞赛片单中也能看到幕后太多的妥协与调和,威尼斯相比戛纳的号召力弱势也显得更明显——其中最著名的几位导演恐怕都是因为错过了戛纳才来到威尼斯的,例如来自亚洲的北野武、金基德和门多萨。
  就美国而言,虽然威尼斯对于志在冲奥的文艺型电影来说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今这里已经不再能吸引好莱坞商业大片,比如《云图》(Cloud Atlas)、《环形使者》(Looper)等项目就都放弃了威尼斯,而直接选择了更接近北美市场的多伦多。即便是最终来了威尼斯的影片也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例如《通往仙境》之前就因为导演、明星纷纷缺席水城而引起一些媒体的不满。
  其他单元,虽然本届威尼斯在新人、文化推介上着力甚多,但实际成效恐难言理想。
  例如今年重组的“地平线”,旨在强化对新人和一些更边缘电影的推介,但该单元今年的选片吸引力不足,且片目给人以混乱之感。经过了人员大变动之后,威尼斯的新团队总体上学院派味道更重,例如巴贝拉本人就曾多年担任位于都林的意大利国家电影资料馆馆长。而目前负责中国等东北亚地区事宜的高级顾问Elena Pollacchi,也是来自意大利本地的电影学院,曾一度负责过威尼斯的“国际影评人周”(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单元。主要团队的学院派气氛已经影响到了威尼斯的选片。
  自身改革并未出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内外竞争却在进一步激化。
  在意大利本土,新生的罗马电影节正在摩拳擦掌。相比威尼斯,罗马在资源方面似乎更有优势—— 去年罗马电影节的预算是1200万美元,70%来自赞助商;威尼斯的预算只有约1000万美元。今年罗马电影节请到了威尼斯的前任总监穆勒掌舵,目前似乎已经拉到了不少重量级新片,例如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的西部片《解放的迪亚哥》(Django Unchained)日前就传出消息说将助阵罗马。此外,年底举办的罗马电影节在时间上也很接近中国内地的贺岁档,加上穆勒与中国电影一贯的密切关系,华语大片也很可能在罗马扮演重要角色。
  多伦多电影节方面,威尼斯近几年与多伦多似乎在渐渐转变为某种合作关系。之前的发布会上,巴贝拉称多伦多为“伙伴”,他对后者近几年的发展表示了钦佩。
  威尼斯每年的选片至多数十部,而偏于市场的多伦多每年可容纳数百部电影。从今年多伦多的选片看,其层次与丰富度确实是威尼斯难以比拟的,而就视野的敏锐和活力而言,本届多伦多的选片也非常成功。
  相比欧洲三大电影节,多伦多最大的魅力来自更高的开放性与市场接近度。已于9月6日开幕的第37届多伦多电影节吸引了全球众多影片参加,其中包括很多“三大”的选片。今年威尼斯片单中的不少名导作品都参加了多伦多,包括《大师》《通往仙境》《不顾一切》《激情》《极道非恶2》和《圣殇》。来自戛纳电影节的新片也有不少,例如《在雾中》(In the Fog)、《湄公酒店》(Mekong Hotel)、《送报童》(The Paperboy)和《锈与骨》(Rust and Bone)。
  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完全片单
  开幕片(不参赛)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美国/卡塔尔)
  闭幕片(不参赛)
  《笑面人》
  (L'Homme Qui Rit,法国/捷克)
  竞赛单元
  《大师》(The Master,美国)
  《空中之物》
  (Something in the Air,法国)
  《超级明星》
  (Superstar,法国/比利时)"
  《激情》(Passion ,法国/德国)
  《第五季节》(La Cinquieme Saison,比利时/法国/荷兰)
  《沉睡的美人》
  (Dormant Beauty,意大利/法国)
  《国与子》
  (E Stato Il Figlio,意大利/法国)
  《特殊的日子》
  (Un Giorno Speciale,意大利)
  《惠灵顿之线》
  (Linhas De Wellington,葡萄牙/法国)
  《天堂:信仰》
  (Paradise: Faith,奥地利/法国/德国)
  《背叛》(Betrayal,俄罗斯)
  《不惜一切》
  (At Any Price,美国/英国)
  《春假》(Spring Breakers,美国)
  《通往仙境》
  (To the Wonder,美国)
  《填补空白》
  (Fill the Void,以色列)
  《圣殇》(Pieta,韩国)
  《极恶非道2》
  (Outrage Beyond,日本)
  《子宫》
  (Thy Womb,菲律宾)
  非竞赛展映
  《失去联络》(Disconnect,美国)
  《你的同伴》
  (The Company You Keep,美国)
  《冰人》(The Iceman,美国)
  《你需要的就是爱》
  (Love Is All You Need,丹麦/瑞典)
  《寻找霍滕斯》
  (Cherchez Hortense,法国)
  《上线》(Sur un fil,法国/意大利)
  《恩佐的音乐人生》
  (Enzo Avitabile Music Life,意大利/美国)
  《给父亲的摇篮曲》
  (Lullaby to My Father,以色列/法国)
  《赎罪》(日本)
  《飙25 》(Bad 25,美国)
  《盖伯的影子》
  (O Gebo e a Sombra,葡萄牙/法国)
  《大海啸之鲨口逃生》
  ( BAIT 3D ,澳大利亚/新加坡)
  《太极之从零开始》(中国)
  《克拉丽斯》(Clarisse,意大利)
  非竞赛——特别放映
  《安东在此》
  (Anton's Right Here,俄罗斯)
  《遗忘》
  (Du hast es versprochen , 德国)
  《我想要怎样的将来?》
  (Come voglio che sia il mio futuro? 意大利)
  《抚摸墙壁》
  (Sfiorando il muro,意大利)
  《非洲的医生》
  (Medici con l'Africa,意大利)
  《国民法尔孔》
  (Convitto Falcone,意大利)
  《载人的船只》
  (La nave dolce,意大利/阿尔巴尼亚)
  《 迦密山》
  (Carmel,以色列/法国/意大利)
  《坚不可摧》
  (El impenetrable,阿根廷/法国)
  《更好的未来》
  (It Was Better Tomorrow,突尼斯)
  《目击:利比亚》
  (Witness: Libya,美国)
  地平线单元(长片部分)
  《瓦杰达》(Wadjda,沙特/德国)
  《父亲的房子》
  (The Paternal House ,伊朗)
  《我也想要》(Me Too,俄罗斯)
  《走钢丝》
  (Gli equilibristi, 意大利)
  《间隔》
  (L'intervallo, 意大利/瑞士/荷兰)
  《不满意的冬天》
  (Winter of Discontent,埃及)
  《自由探戈》
  (Tango libre,比利时/法国/卢森堡)
  《偷水的人》
  (The Cutoff Man,以色列)
  《劫持》(A Hijacking,丹麦)
  《雄狮》
  (Leones, 阿根廷/法国/荷兰)
  《美丽的蝴蝶》
  (Bellas Mariposas,意大利)
  《低潮》
  (Low Tide, 美国/意大利/比利时)
  《拳击日》
  (Boxing Day,英国/美国)
  《芽》(Yema,阿尔及利亚/法国)
  《之前的某处 》(Araf - Somewhere in Between,土耳其/法国/德国)
  《千年的愉乐》(日本)
  《三姐妹》(法国/中国香港)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