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头脑风暴
2012-12-29刘亚娟
综艺报 2012年18期
8月30日至31日,由《综艺报》、易思传媒、爱奇艺共同主办的“2012秋季海外最新电视节目模式观摩研讨会”在京郊春晖园度假酒店举行。
此次观摩会,主办方邀请了电视节目专家,分别对最新海外大型综艺类、益智调查类及生活服务类节目模式进行了分析解读和趋势梳理,并汇集热播电视节目播出平台和新媒体合作平台相关负责人,对节目模式创新和节目流程管理进行了研讨。
观摩会分为三大部分:
模式解读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冷冶夫,分别结合目前最新海外电视节目样片,解读综艺类节目和生活服务类节目的研发、制作及模式重点,解析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ALL THREE MEDIA的中国区顾问李昂(Florian Fettweis)就最新益智调查类节目做出分析,从国际版权合作方的角度为与会者提供思路。
经验分享部分。浙江卫视副总监麻宝洲、爱奇艺总编辑高瑾围绕最近收视口碑双丰收的节目《中国好声音》做主题发言,从播出、合作细节到节目的新媒体互动角度,分享心得;江苏卫视总编室副主任刘原,介绍了江苏卫视的节目创新体系、机制,同时讲解了《一站到底》节目的流程管理。
此外,本届观摩会继承了《综艺》海外电视节目模式观摩研讨会互动的传统,针对优秀电视节目制作及播出平台的管理经验,与会嘉宾同学员做了深入的互动和探讨。
中国电视节目需要工业设计和角色导演
冷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2011到2012的中国电视传播格局,一是受移动智能终端影响非常大;二是网络视频在电视中广泛应用;三是节目热播重于制作,此前的节目制作公式可能是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近期出现的新公式是节目事件化、事件话题化、话题争议化、争议传播化;四是一些类型节目崛起,像多对一节目,例如《非诚勿扰》。怀旧类,例如《年代秀》;五是装置类节目创新涌现,如《中国好声音》四把椅子“吸引了”中国13亿人;六是中国卫视大片时代来临,单期节目投入过百万的案例开始出现;七是歌曲选秀节目频出,或出现资源的枯竭和内容重复。
欧美方面,电视节目也出现一些创新趋势。一是大型围观赌博型互动节目热。二是“机关环境”中的惩罚热,国内《一站到底》就是惩罚性的。 三是强化单人闯关与对抗节目,例如《爱唱才会赢》。四是舞台装置创新,有四类装置被经常使用——第一类是弹力装置,例如大型水上冲关节目,欧美开始使用弹性装置,增加了出丑几率,增强了娱乐效果;第二类是传送带,将流动的时间体现出来,时间空间化;第三类是蹦极和坠落装置,例如《一站到底》的原模型《无人可挡》;第四类就是转椅,观众喜欢看转椅,因为转椅将心理变化视觉化。需要指出的是,电视节目中的工业设计是很重要的工作岗位,不是目前国内节目中舞美人员能够承担的。这是需要真正的工程师的岗位,否则中国就只能永远“抄”国外的设计。其次,寻找选手需要专门的角色导演,找到合适的人永远比节目形态本身重要。
社会服务类节目的创作
冷冶夫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
社会服务类节目是重要的节目类型,分支众多,包括财经服务类,公益服务类,婚庆服务类等,性价比也较高。
区别于娱乐节目刺激、消遣、信息、知识、美感、思想的传递顺序,服务节目的信息是最主要的,然后才是知识、消遣、娱乐等方面的诉求。我认为社会服务类节目发展趋势有六点:一是节目更加写实;二是模式改进快速升温;三是栏目形态更多元;四是娱乐、理财、环保等功能集聚一身,思维发散性越来越广;五是同质竞争更加严峻,目前涉及婚姻的大概有21档节目,卫视就有七八档;六是由于同质化竞争严重,节目整合势在必行。
社会服务类节目创新方式有以下几点:一是纪实元素介入;二是“自秀”元素的介入,例如《非诚勿扰》就是24个女生1个男生和3个主持人的秀;三是混搭元素介入,例如《家庭理财参谋》的开头,有历史资料的运用,有纪录片元素的混搭;四是仪式化场面介入,例如满院子的垃圾袋给人的视觉冲击。
具体到社会类服务节目的创作方法,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考虑:一是体验,实验是找科学界找相关部门实验,而体验不但省钱还有说服力;二是街头采访,引用个案事件,引入故事;三是解说模式可以跳脱一些,如调侃式幽默式。
《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节目模式创新谈
麻宝洲 浙江卫视副总监
《中国梦想秀》已经播出三季。这档节目,前两季资源消耗极大,收视最高点也就只有1.5% 。于是我们做出了改变,力求在制作手法上突破传统模式,对草根圆梦人深度挖掘,让“梦想”从单一变得多元;又引进了周立波这个梦想大使角色。《中国好声音》也是历经曲折。去年我们关注到《荷兰之声》(the voice)在美国表现非常好,打败了《美国偶像》,我们就与荷兰的版权方取得联系,落实版权,后来和田明团队谈合作。在《中国好声音》的合作上,我们摒弃了两种传统的操作方式,一种是花钱雇人,还有一种是花钱买小公司的节目,这两种方式难以保证节目质量。于是浙江卫视提出共同引进、共同投资、共同招商、共同推广、收益分成、共同开发衍生产品,结果取得了双赢。《中国好声音》开播即获得网络媒体追捧,是自上而下的电视文化精英的表达,也是自下而上的年轻受众的网络运动。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认为首先归功于模式,节目模式的社会化大生产,比个人做要经济实惠。另外就是品牌整合和运作创新,运作创新是很重要的部分,浙江卫视同田明团队的合作很好,已经签了今后3年的合作合同。
这个节目在市场开拓力上也取得了成功,目前有2亿元收入,正在往3亿元走。此外还提升了平台和公司的品牌价值——对浙江卫视来讲是“好事成双”(《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田明团队的节目制作品牌也得以树立起来。三是资源整合力得到锻炼。因为浙江卫视团队都在做《中国梦想秀》,所以在做《中国好声音》时我们便“放手”一搏,博弈广告分成,何乐不为。
《中国好声音》为受众营造一个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环境,我认为这在当今时代是具有社会整合价值的一件事,电视节目只有剔除浮躁的冲动,关注当下现实,传递正能量,才能有持久生命力。
《中国好声音》的网台合作
高瑾 爱奇艺总编辑
针对《中国好声音》,爱奇艺同浙江卫视联手呈现了两档新节目并给予全网最重量级的推广,一个是《酷我真声音》,是每周五《中国好声音》比赛结束后杨坤主持的访谈节目,在浙江卫视播出时长10分钟,在爱奇艺上是30分钟;一个是《学员推介会》,每周末连同各导师组学员,选择大型商场进行线下活动,吸引选手的粉丝。
《酷我真声音》的出炉,是因为《中国好声音》播出后在互联网有些“声音”,这些声音有好的,也有负面的。节目针对观众对选手提出的质疑,给予正面回应,满足观众的“窥探欲”。这个节目有“好声音”的“视觉延伸”,选手的服装不变,在镜头运用上基本没有全景,大多是近景,以方便播出需要,在剪辑时不会穿帮。
《学员推介会》在网台联动上是非常好的线下拉票形式。除了和粉丝有近距离互动的机会,还能让选手知道受众反馈。在播出方式上,我们做了新闻跟踪+音乐表演,每周六线下活动,周日播出线下活动的新闻,下一周的周一周二周三再推三篇不同形式的娱乐新闻,周四是完整的线下推介会。
《一站到底》的流程管理及江苏卫视的节目创新管理
刘原 江苏卫视总编室副主任
编排上,《一站到底》在开播大概一个月后,迅速变成周六日双播,有效提升栏目影响力。
推广方面,《一站到底》除了线上播出,还配合大量线下推广。
如果说《非诚勿扰》的亮点是灭灯,《中国好声音》的亮点是转椅,那么《一站到底》的亮点则是掉坑。这个由节目组自主创新设置的惩罚措施不仅让现场答题气氛紧张,更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为选手捏一把汗,选手掉坑的惩罚也让观者感觉刺激。第二个创新是“全素人”。第三个创新是赛制。11个人的车轮战,题很简单,但非常具有对抗性。这种淘汰非常直接,因此在节奏感、故事悬念方面都非常好看。第四是形式、规则以及制作上的一些细节创新……
江苏卫视的节目创新管理,从结构方面说,江苏卫视不设研发部,江苏广电总台有研发中心,会进行一些海外节目模式和兄弟卫视的节目搜集。卫视之所以不设研发部,是因为我们认为所有的研发必须和市场接轨,如果一个团队什么都不做只做节目研发,不能跟市场对接,研发会慢慢脱节。目前江苏卫视共有8个节目制作团队,由于晚间“幸福节目带”播出版面有限,目前的四档节目分别由4个节目制作团队独立完成。余下的节目制作团队由于频道竞争考核要求,也在不停地进行新节目的研发与创新,期待用优质的新节目竞争“上岗”。8个节目制作团队今年累计已制作出30个新节目方案,其中制作样片的就有12档之多。
互动问答
《中国好声音》这一季接下来的安排是怎样的?
麻宝洲:我们最早报批的是每周五播出,到9月底一共10场,后来增加到13场。因为9月30日是中秋节假期,因此把本来应该29日播出的节目放到30日播。基本会在十一之前结束,另外十一期间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编排。
“好声音”制作团队给浙江卫视的制作能力,包括营销推广各方面带来了什么变化?
麻宝洲:这次合作对浙江卫视来说是好事成双,也成就了浙江卫视的“两弹一星”。我们的进步已经比较快,还要向更专业的方向前进。
团队上,我们去了几十人,包括技术团队。从节目中心《我爱记歌词》 等栏目抽调了一些人,又从总编室、新闻中心抽调了一些人手。这表明了各个中心对《中国好声音》项目的支持。
江苏卫视新节目样片的经费是如何规划的?
刘原:江苏卫视的创收,除了一部分上交总台外,其余用于频道的日常运营,年初会把常态栏目和大型节目制作成本预算和新节目研发产生的费用设计出一个大致框架。我们鼓励团队多做样片,很少在创意阶段直接毙掉节目。一般创意不太差就可以尝试做样片。另外,因为江苏卫视生产资料是频道统一管理的,除非重新做舞美,一般制作样片成本不会特别大。
素人选手,到底有没有设计?
刘原:其实《非诚勿扰》的编导进行过一次结构调整,因为初期我们找了很多大学刚毕业的新员工进到栏目组,但他们没有社会经验,在“找嘉宾”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后来调整到有3到5年工作经验的编导来做这件事,在和嘉宾沟通过程中就能很快找出这个嘉宾身上的“标签”,回来再传递给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