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公战秦琼”:圆明园真要重建吗?

2012-12-29王辉

北京纪事 2012年6期

  “圆明园是国耻!遗址躺在那里,就是对帝国主义列强滔天罪行的最好控诉。”“修个假古董装门面吗,赝品能有什么艺术价值?”“重修圆明园要花多少钱?拿这些钱能给孩子买多少辆校车!”
  2011年底,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向市政府建议研究论证恢复重建圆明园。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无论是报纸、电视等媒体,还是网友们通过论坛、微博发言,反对重建圆明园的声音都占据绝对优势。
  投赞成票的人数虽少,却基本都是业内权威。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就是赞成派里旗帜最鲜明的一个。他说:“两派争论了很多年,其实完全是‘关公战秦琼’,根本就没在一个层面上讨论。但圆明园的问题就一直卡在所谓这两派的争论上了。”
  
  他自小就爱圆明园
  刘阳今年30岁,但研究圆明园却已经超过15年。上中学时,他就对中式园林尤其是圆明园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自发地搜集资料展开研究,并把进入圆明园工作视作毕生梦想。大学,他学的是表演,跟代乐乐是同班同学。可毕业后,心里始终放不下圆明园。终于,他凭借满腔热情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愿以偿地进入圆明园管理处工作。每每开会,身边的专家至少都已五六十岁,就他一个年轻人。日久天长,他也早就习惯了。
  “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刘阳最近的遭遇,不禁让人想起了也曾同样孤独的哥白尼、伽利略。近一段时间,他几乎单枪匹马地在微博上与数量庞大的反重建大军舌战。对手虽多,却没几个搞得清基本史实。刘阳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纠正,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而非八国联军。可他一个人的声音,又怎压得过一浪高过一浪的反重建浪潮?他悲哀地感叹:“这些人,没一个真正了解圆明园。但他们的声音,却完全可能左右圆明园的命运。”
  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中小学作圆明园的主题讲座。“大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了定势,很难扭转过来了。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我都愿意去,完全自费。我想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一个真正的圆明园!”
  
  争端,源自民众并不了解
  圆明园是谁烧的?面对这个问题,你会脱口回答是八国联军吗?事实上,英法联军在1860年烧毁了圆明园。40年后,八国联军才打进北京。然而,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火烧圆明园的凶手毫无疑问是八国联军。
  “这恐怕是中国人最著名的一个集体性张冠李戴了。这说明,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真正了解圆明园。”刘阳说:“人们的另一个普遍误区,就是认为圆明园只是一堆大石头躺在那里。这是大错而特错的。”
  刘阳所说的一堆大石头,就是著名的西洋楼大水法景区。那幅断壁残垣的画面,确实是很多人头脑里圆明园的唯一形象。“但那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圆明园,充其量也就是乾隆为了图新鲜,三天热乎劲儿修的一个主题公园。它在圆明园中,只占2%的面积。剩下的98%,全是地地道道的中式园林,那才是圆明园的真正价值所在。”
  在公众眼里,圆明园就是那2%。而刘阳以及圆明园的研究者,看重的则是剩下的98%。想要重修的,也在这98%之内。双方讨论的对象根本不是一码事,这才出现了“你说前门楼子,我说胯骨轴子”的情况。人们对西洋楼大水法印象如此之深,一方面是因为从小接触的教科书、影视媒体,只要一提到圆明园,必然只出现它的画面;另一方面,除了这片遗迹,如今的圆明园少有其他遗迹可寻。昔日的圆明园四十景,几乎都已成了平地或秃山。游人即使走到那些地方,也根本无从知晓其当年面貌,仅只当成普通荒地快速通过,径直奔西洋楼大水法而去。
  也就是说,真正代表圆明园艺术成就的中式园林部分,地面遗存大都已经消失。人们根本无法像想象的那样,面对废墟生出忧古思今之情,进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刘阳等专家建议挑选部分景点在原址上依原样重建,正是为了还给世人几处凭吊的对象。窥一斑而知全豹,在感受当年万园之园风采的同时,更深刻地对比国家盛衰,加以警醒。
  从客观现实出发,圆明园也已经到了非重修不可的地步。很多景区如果再不进行修缮,假山就会自然倒塌或消失,那将是人类文明永远的损失。与所有中式园林一样,圆明园是土木结构的园林建筑。按照常规,土木结构古建筑20年就必须大修一次。故宫、北海、颐和园……均是如此。正因为如此,除了本就没打算要重建的大水法,圆明园与石质结构的希腊古奥林匹克竞赛场遗址并无可比性。同是废墟,古奥林匹克竞赛场可以静卧千年,而圆明园如果不及时进行修缮保护,未来10年内,将至少有5处景观倒塌或彻底消失。
  
  局部重修,并非全面重建
  公众反对重建圆明园的另一个理由是劳民伤财。有人说:“清朝历经数代修成的圆明园,现在重修起来,要花多少钱?”但其实,专家建议的并非是全面重建,而是挑选两三处山形水系、遗址格局保存基本完好的景观(如廓然大公、慎修思永、紫碧山房等)加以重修。这样做,开支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即使抛开经济问题不谈,全面重建圆明园也是个不可能实现的伪命题。据刘阳介绍,圆明园前后修建了150年,很多景点反复拆改和添建,根本没有绝对的盛世全景。“乾隆时期是盛世?那圆明园的慎德堂和绮春园的大部分建筑都将不存在,因为这些都是嘉庆和道光时期修建的。但要是重建英法联军烧毁前的圆明园,那上下天光水榭等乾隆时期的精品建筑也就没有了,因为它们在道光时期就改建了。”此外,圆明园的现存资料也不完善,太大规模的修缮,资料和依据也是个大问题。
  那么,局部重修的话,现存资料、依据充分吗?据北京古建筑研究所所长马炳坚介绍,相关资料虽然有所遗失,但仍为数不少,包括清朝传流下来的图纸(比如样式雷图、圆明园四十景图)、各个时期的遗址勘测图以及老照片等。这些资料,有些保存在国家图书馆,也有些藏在国外的博物馆、图书馆当中,足以支撑圆明园的局部重修。在技术手段上,当今的古建力量完全可以做到修旧如旧。如果重修圆明园,将严格按照清代的修缮方法进行修缮,无论材料还是工艺,都尽量接近原有工艺水平。
  
  廓然大公,一声叹息
  廓然大公名列圆明园四十景,是此次专家建议重修的景区之一。它的遭遇让人十分痛心:躲过了英法联军的魔爪,却毁在中国人的手里!然而,这才是历史的真相——圆明园一半毁于英法联军,一半毁于土匪、散兵。
  廓然大公位于福海西北角,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是园内较大的园中之园。其名出自程颢《论定性书》:“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景致仿无锡惠山寄畅园,叠石则是模仿盘山静寄山庄。
  1860年,英法联军火焚圆明园。但因为圆明园面积巨大,大火只烧毁了一半,还有将近一半幸存。廓然大公地处偏僻,林木茂盛,东、西、北又都有山脉环抱,所以并未遭到破坏,完整保留了下来。同治年间,慈禧太后和同治帝打算择要重修圆明园,但终因财力不足而在开工11个月后作罢。此后,对园内一些景点仍有小规模维修,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还曾多次到圆明园游幸,廓然大公便是他们常常游玩和用膳之所。
  当时的圆明园,除幸存建筑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贵花木、山水叠石、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和园门大多完好。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廷再次逃亡。在混乱中,圆明园处于无人管理的局面,遭到附近驻军和匪民的趁火打劫。园内残存建筑几乎全被土匪推倒拆毁,拆卖砖瓦木料。园内的古树名木、木质桥梁以及建筑地基中的木桩,全部被劫运往附近的清河镇出售。
  廓然大公就是在那时遭遇浩劫的。现在,这里早已经成了一个干枯的池塘,但水系及山景残迹还依稀可见,具备原址复建的条件。此次专家建议重修的其他几个景区,也全都与廓然大公情况相似:山形水系、地面遗址格局基本完整,毁于当地土匪、散兵而并非外国人之手。重修这些景区,不但与忘记国耻扯不上关系,反而可以让人们看到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强大繁荣,增加民族自豪感。
  
  加强监督,财务必须透明
  人们反对重建圆明园,也并非仅仅针对这一事件。很大程度上,这反映了民众对相关单位的不信任。从前几年的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事件,再到去年春天的故宫建福宫会所事件,很多人一听到要重建圆明园,就条件反射地怀疑是否有暗箱操作。
  谈到防渗膜事件,刘阳觉得有点儿委屈。“铺防渗膜的时候,我刚调进圆明园,稀里糊涂地就赶上那么一次全民围剿。”他介绍说,铺防渗膜也是无奈之举。每年,圆明园都要花几千万从自来水公司买水倒入湖中。但因为北京的地下水被抽得太厉害,倒进去慢慢就渗没了。可是买水的经费就那么多,不可能无限续水,所以只好在湖底铺防渗膜。“大家批评铺防渗膜破坏自然生态,从环保角度我也同意。但实际困难摆在那里,我们能怎么办?”
  对于建福宫事件,刘阳表示并不了解内情,不便多说。但面对民众的质疑,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财政透明:修缮期间,定期组织群众和媒体参观监督;景点修缮后,只能用于全面展示圆明园园林、建筑和文化,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对于资金来源,刘阳建议打开思路。既可以由国家拨款,也可以在社会上筹集。“国家对于古建筑的维护修缮,每年都有资金预算。故宫、颐和园、天坛……都是如此。另外,我出国考察时发现,国外在处理这类情况时,常常采用抵税的方式。比方说,某集团出资购买文物捐献给博物馆,就可以抵税。我建议重修圆明园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企业既能合理抵税,又回馈了社会。”
  
  早在2000年,国家就已经制订规划——圆明园复建10%,但一直没有实施。此次旧事重提,源于北京市人大的一次提案。但提案只是建议讨论此事,距离实际重建还相去甚远。刘阳形象地打了个比方,“现在就好比两个人相亲刚吃第一顿饭,可所有人都已经谈论该怎么抚养孩子了。”民间巨大的反对声,让重建圆明园更是遥遥无期。
  对于种种争论,刘阳看得很开。“争论不是坏事。通过争论,可以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圆明园、认识圆明园。当大家都对真理有了认识,争论自然也就结束了。”当然,他对人们认识真理的速度也有心理准备。“也许三五年,也许几十年。”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