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2012-12-29余敬德
中国经贸导刊 2012年21期
摘要:基于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成本利润率对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特色种植业当中,青稞、油菜籽、豆类和马铃薯生产的资源条件优越,比较优势突出;特色畜牧业当中,牦牛、本种绵羊和改良绵羊均具有较强的成本比较优势。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 比较优势 青藏高原
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发挥青藏高原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积极通过国际分工获取利益,从而提高农牧民收入是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关于青藏高原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因此,从理论上厘清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从而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达到促进青藏高原地区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之目的,对于现阶段青藏高原地区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两省区和四川甘孜、阿坝,云南迪庆及甘肃甘南4个藏族自治州,限于统计资料的获取,本文主要研究青海、西藏两省区。根据特色农业的定义,我们依据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特定的消费市场的标准选取青稞、豆类、油菜籽、马铃薯、牦牛、本种绵羊、改良绵羊和山羊等8种特色产品进行分析。
(一)特色种植业
本文利用2000—2008年的数据,通过计算特色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产量和产值等要素指标占全国的比率,计算产量比较优势指数(YCA)、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CA)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RCCA),对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相对比较优势进行分析评价。
1、青稞
2000—2008年,青藏高原青稞YCA指数远远大于1,表明青藏高原青稞的生产率远远高于全国粮食作物平均生产率;SCA指数远远大于1,这是因为青稞生产在青藏高原具有天然的垄断性,青稞产区是粮食作物的生长上限区,适宜的生产区域面小、狭窄,其分布范围是其他作物不可逾越的。国内仅西藏、青海、甘肃的部分地区和四川甘孜、阿坝州等地有青稞种植,其他地区都无法生产。因此,青藏高原青稞生产具有很强的综合比较优势。
2、豆类
豆类一直是青藏高原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2000—2008年,YCA指数为2.01,说明豆类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其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品种的改良、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用;SCA指数为0.84,主要是因为西藏SCA指数较小(0.50),西藏豆类生产的规模优势较弱,而青海豆类生产具有较强的规模比较优势(1.18),青海省的蚕豆饱满光洁、质美、白净,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具有“西北大豆”之称谓;RCCA为1.51,豆类在青藏高原生产具有显著综合比较优势。
3、油菜籽
油菜籽是青藏高原优势显著的特色农产品,2000—2008年,YCA、SCA、RCCA指数分别为1.21、4.76、2.32,均大于1,说明青藏高原是油菜籽最具优势的生产区域。青藏高原油菜籽具有较强综合比较优势的原因是油菜籽生产效率高、生产规模大、专业化水平高和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优质的产品质量。青海省生产的油菜籽品质好、含油量高、无病虫、无污染,籽粒含油量一般达到43—52%,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籽粒含油量。
4、马铃薯
马铃薯是青海省传统优势作物之一,也是青海省的特色作物,适合青海冷凉的气候条件,种植区域广泛,尤其是在干旱山区。青海省所产马铃薯型大、口感好、产量高,是农民的主要粮食和经济收入来源。2000—2008年,YCA指数为1.54,说明马铃薯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其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品种的改良、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用,“青薯2号”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SCA指数为2.00,青海马铃薯生产具有较强的规模比较优势;RCCA指数大于1.73,说明马铃薯在青海生产具有显著综合比较优势。
(二)特色畜牧业
青藏高原特色畜牧业是指青藏高原特有的藏羊和牦牛业。根据特色农业的定义,我们选取青藏高原牦牛、本种绵羊、改良绵羊和山羊等四种特色畜产品并运用成本利润率指标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见表1、表2)。
1、牦牛
2002—2007年,青藏高原每头牦牛的成本利润率均高于全国水平,最高时2007年达到426.0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9.33个百分点。从青藏高原内部来讲,西藏牦牛的成本利润率呈上升趋势,青海牦牛的成本利润率波动较大,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青藏高原地区,西藏牦牛具有较高的成本比较优势,青海牦牛的比较优势也逐渐增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青藏高原牦牛业应作为特色农业的重点去发展。
2、本种绵羊
本种绵羊是青藏高原的另一大特色产品。2002—2007年,青藏高原每头本种绵羊的成本利润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品种质量的下降,每头本种绵羊的成本利润率波动较大,自2006年以来,通过本种绵羊的复壮计划,使每头本种绵羊的成本利润率较大幅度提高。作为青藏高原具有地域特色的本种绵羊还是具有较强的成本比较优势。从全国范围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应成为本种绵羊发展的重要基地。
3、改良绵羊
青藏高原改良绵羊的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2002—2007年,虽然每头改良绵羊的成本利润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出现了一定的波动。改良绵羊亦具有一定的成本比较优势,在青藏高原内部,青海省应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
4、山羊
2002—2007年,青藏高原每头山羊的成本利润率波动幅度较大,总体上看成本比较优势不明显。
二、结论
根据对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国内比较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特色种植业当中,青稞、油菜籽、豆类和马铃薯生产的资源条件优越,比较优势突出,市场区位优势明显,竞争优势较强,应作为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导产品;特色畜牧业当中,牦牛、本种绵羊和改良绵羊均具有较强的成本比较优势。
三、政策建议
(一)处理好常规农业与特色农业的关系
青藏高原地区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在现阶段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目前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全面支撑发展特色农业,因此,我们认为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理位置优越、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地区优先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农业,使其成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而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理位置偏僻、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地区应首先发展常规农业,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在特色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基本成熟的时候逐步推行特色农业发展,这种渐进式的发展模式是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的结果。
(二)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
随着人们对营养、安全、卫生、保健、无污染等绿色农畜产品的需求增加,必须依据这一市场变化趋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特色种植业内部,重点发展青稞、油菜籽、蚕豆和马铃薯;在特色畜牧业内部,重点发展牦牛、藏羊和改良绵羊产业。加快发展草食畜产业,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一是调整畜群结构,提高能繁殖母畜比例,实现“一高带三高”,即母畜比例高带动繁殖成活率高、牲畜总增率高和出栏率高;二是调整牲畜品种结构,增加良种畜和改良畜的比重,加快数量型传统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步伐;三是巩固和加强饲草基地建设,以饲料产业和草产业的发展为草食畜产业实现集约化生产奠定基础;四是建设商品草食畜生产基地,形成商品草食畜产业带和主产区。
(三)优化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结构
1、特色种植业
(1)油菜。在青海省,重点建设海北、海南、东部脑山3个油菜优势产业区,大力推进优质杂交油菜品种规范化生产,集中连片种植,加快特早熟杂交油菜推广步伐,使优质油菜向3000米左右的高海拔脑山地区延伸,进一步提高油菜籽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在西藏自治区,重点建设山南、拉萨和日喀则三地市油菜产业带。
(2)蚕豆。重点建设青海东部川水蚕豆优势产业区,加快菜用型蚕豆品种推广,搞好精深加工研Gb0AJ49btwDWsXu6flOoP6qbgZVax+a0xcf9zgEgD0U=究,提高产品质量,扩大蚕豆出口份额。
(3)青稞。重点构筑西藏日喀则、山南地区和拉萨市优质青稞产业带。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稳定青稞种植面积,重点发展“一江两河”地区青稞生产,提高青稞品种质量,建立商品青稞生产基地,大力扶持青稞加工龙头企业,促进青稞产业化发展。
(4)马铃薯。重点建设以脑山地区为主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种薯生产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使青海成为全国的种薯繁育基地;以青海河湟谷地川水地区为主建立中早熟菜用鲜食品种生产基地,面向全国供应商品薯;以浅山地区为主建立高淀粉品种生产基地,重点向省内外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从而形成以川水地区菜用型马铃薯为主产业带,浅山及半浅半脑地区以淀粉和食用型为主产业带,脑山地区以优质脱毒种薯为主的产业带,柴达木盆地形成炸片、炸条型马铃薯为主产业带。
2、特色畜牧业
(1)牦牛。重点构筑西藏藏东北(昌都、那曲、拉萨和日喀则)和青海青南地区牦牛产业带。加大牦牛保种选育、品种改良、集中育肥和绿色牦牛肉系列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2)藏系绵羊。重点构筑西藏那曲中部和日喀则西部,青海青南地区的藏羊生产基地;青海环湖地区和东部农业区的改良绵羊生产基地;西藏拉萨和青海西宁的藏毯加工基地。
(3)绒山羊。重点构筑藏西北(阿里北部、那曲西部和日喀则西北部)的白绒山羊生产基地和拉萨羊绒分梳厂建设。
(四)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一是要用高新技术武装特色农业,用现代管理理念来经营特色农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结构;二是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加工和系列加工,提高特色农业产品加工关联度,延伸农村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加工档次,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名牌,满足和拓展消费者不断增长了的需求,增强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①徐建龙. 对青海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0(6):38—41
②鲁临琴. 论发展青海高原特色农业[J].攀登,2001(5):62—65
③王清先,何珍.西部开发与西藏农业综合开发[J]. 西藏大学学报,2001(4):22—30
④王世东. 论青海发展特色农业[J]. 青海农林科技,2002(1):29—30
⑤孔祥智,关付新.特色农业:西部农业的优势选择和发展对策[J]. 农业技术经济,2003(3):34—39
⑥陈印军. 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四大重点产业[J]. 中国农业信息,2003(1):15
⑦冬梅,魏迎春,王菊花.西藏小麦品种品质现状与问题[J].西藏农业科技,2006(2):14—18
⑧马辉. 青海仓储小麦品质调查[J]. 青海大学学报,2001(2):30—33
⑨田向东,杨玉民,王军等. 国产优质小麦的分布及质量状况[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