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设计

2012-12-29徐泓

化学教学 2012年2期

  摘要:以“核心观念的建构和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设计理念,基於3种版本教材的比较与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需求,对“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进行了教学设计。
  关键词: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2-003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设计思想
  以“从具体的知识传授到核心观念建构,从知识解析为本到基於学生认识发展”为指导思想,依据《课程标准》中“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要求,从本节涉及的“化学反应的方向、焓变与反应方向有关的概念、熵变与反应方向有关的概念”等具体知识的教学,上升到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化学反应的方向可以用反应体系的某些物理量的变化作判据;和自然现象一样,化学反应一般由‘高能’趋向‘低能’、由‘有序’趋向‘无序’等”;从对“焓判据”和“熵判据”的知识解析,上升到通过举证的方法进行证实或证伪,从而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
  2、教材分析与比较
  本课题内容属原理性知识,在现行3种版本的高中教材《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中都有体现,但有关内容的编排顺序有所不同(见表1),人教版是按“速率→化学平衡(限度)→方向”的顺序,意在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要用到焓变和熵变知识,需要对化学反应的实质有更多的领悟,所以把它放最后,以知识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从内容的难度考虑;鲁科版是按“方向→限度→速率”的顺序,旨在反映化学反应研究的一般思路,即对一个任意设计的化学反应,首先需要判断的是,它在指定条件下有无可能发生,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有可能发生;对於有可能发生的反应它的限度如何?最后是反应实际进行的情况还涉及反应的速率问题,即从化学反应的一般研究过程考虑。苏教版是按“速率→方向→限度”的顺序,考虑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在必修教材《化学2》的学习,已经能定性地认识化学反应有陕有慢,知道许多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实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融合,即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
  3种版本的教材,虽然在编排和呈现方式表现不同特点,但在内容上都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在知识的深度上没有过高要求。从化学反应的自发性、焓变和熵变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等具体内容出发,突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促进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更全面的认识为根本目的。同时,教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留下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不必拘泥於某一版本的教材,可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通过经验和直观体验,认识自然界中的自发过程及特征,并迁移到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形成“化学反应存在方向”的认识。
  (3)通过归纳的方法,知道△H<0有利於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并通过“证实和证伪”的方法,认识焓变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惟一因素。
  (3)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和体验,知道“熵”可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程度,认识△S>O有利於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惟一因素。
  [提高性目标]
  (4)学会从现象分析到理论探究的科学方法,形成“—定条件下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趋势,并不意味该条件下反应能实际发生”的观念。
  (5)通过分析和概括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初步认识这两个因素不是孤立而不相互关联的,形成对事物发展或变化整体认识的观念和全面分析的方法。
  (6)通过基於“熵增原理”上的类比体验,强化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4、教学重、难点
  焓变、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5、教学方法
  结合自然现象和橡皮筋的拉伸等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发过程”的特点,并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迁移形成“化学反应的方向”观念;在自然现象自发过程的基础上,借助部分化学反应实例归纳出“化学反应有向能量降低的方向自发进行的倾向”,同时通过讨论和举证得出“焓变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惟一因素”;通过实例和体验活动感知熵的含义,形成“化学反应有向熵增方向自发进行的倾向”的认识,并通过简单应用强化形成的观念和认识,巩固归纳、举证的方法,感受化学反应原理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