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让全球商品退潮

2012-12-29张尚斌

证券市场周刊 2012年8期

  中国在过去十年中对商品的需求大幅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基础设施投资热潮的推动。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铁矿石进口(以价值计算)增长了42.5倍,动力煤进口增长248倍,而铜进口增长了16.2倍。在同一时期,中国的铝产量(数量计算)上升了441.8%,水泥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219.5%和396.0%。实际上,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消费国,几乎在所有的商品类别都是如此。
  瑞士信贷认为,中国的“全球商品超周期”是关键因素。在经济放缓期间,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国,希望这个中央王国可以重振其在大宗商品需求方面的威力。但是瑞士信贷在去除掉周期性因素,分析了中国能否在中期能重振其对商品的庞大需求后,他们的结论是“不能”。随着经济增长的引擎,从基础设施建设和出口转向消费,尤其是服务性消费,对商品的需求倾向必然下降,举个例子,去盲人按摩中心消费根本用不上机场建设,也跟钢需求没有半点关系。
  由于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房地产促进政策还有可能,且中国经济增长将从上个十年的10.7%下调到了下个十年的7%到8%,经济引擎从基建转向消费,意味着未来中国每单位的GDP必须消耗更少的商品。
  1.基建投资的黄金时期不再
  经过十几年非常激进的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机场和发电站的普及率已大幅上升。“十二五规划”将比前五年下降25%(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数据),实际的调整可能更大。
  2.房地产繁荣的黄金时期已过去
  城市房屋自置率已达到6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加上农村地区,该数字更要高得多。对于那些依靠固定收入生存的人来说,房价越来越遥不可及。平均每个中国人需要花费十几年的工资来购买一栋普通居所,而世界平均水平是六年。在二、三线城市的本地工薪族的承受能力也好不了多少。
  3.出口的黄金期已不再
  近期出口虽然看起来有了反弹,但因为农民工薪酬上涨以及人民币的升值,中国的比较竞争力已被削弱,十几年前“世界工厂”的传说将逐渐消失。
  4.政策刺激的黄金时期也已不存在
  国家可能会推出一些小的消费领域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对银行贷款的限制会有所缓和,但不可能像2009年一样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决策者之间的共识是,2009年的刺激在长期来看是百害而无一利。
  当然,对于中国商品的需求也有一些利好因素。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还没走完。中国的工业化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通过将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地区和出口行业转移的政策,已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未来二十年,工业化和现代化将发生在广大农村,这将创造新的商品需求。
  另一方面,政策性住房建设将有可能加快。中央政府认识到,高房价已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因此,它在“十二五规划”中设立了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但2011年的进展是令人失望的,因为地方政府不仅没有钱,而且也不出台激励措施。也许政策性住房建设在未来两年会加快,但目前还不知道由谁来埋单。
  不可否认,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预计将放缓至7%至8%,相比过去十年的10.7%下滑不少。对商品的需求倾向必然下降。在2011年,消耗7100万吨钢才能让GDP增长一个百分点——这在世界现代史上闻所未闻。按照正常水平的话,瑞士信贷预计这一数字到2020年应下调到3000万-4000万吨,这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的商品需求和价格,这就是中国对商品的超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