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情感教育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2-12-29

新课程·上旬 2012年4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使命,而且不仅是局限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教育,还有超越于这些情感之上的、基于人间“同情”的大爱教育。可惜我们的很多老师忽略了它,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知识课、语言课、说理课,而置学生的情感教育于不顾。看着语文教材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怎忍心荒芜了学生的心田?老师是架起学生和教材的桥梁,如何触动学生的感情,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目标呢?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以情优教策略的具体运用。
  一、找准感情的切入点
  人的感情世界是最为丰富的,只有人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也只有人能尽善尽美地领悟对方的感情。作为中学生,他们在阅读中不可能一下子就切中要害,也不可能自始至终随着作者的感情脉搏一起跳动,这就需要老师适时地把学生引入情景之中。《社戏》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让初一学生圆满完成对此文的阅读鉴赏不是易事。于是我有意识地对作者的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意在通过主人公看戏前的波折来触动学生的心。
  二、抓住情感的渗透点
  黄麟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要注入“情”,突出“情”,使之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可见,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是分不开的。诗有言:“此时无声胜有声。”默契的情感交流更多是在默默无言中进行的。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传递出的信息比语言更丰富、更有力、更震撼人心。正如孔夫子在千年前的那一次“哂笑”,有对子路率真又自负张扬的个性的轻度批评,更有对子路这位爱徒的包容、期待,一切尽在不言中,等待学生的领悟。孔夫子在整个对话中用的是“沉默是金”的策略,不轻易打断学生的思维,即使发现问题,也只用神情略表评价,学生其实是心领神会的,老师用无声语言维持了对话席上的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对话能顺利进行,向纵深推进。
  三、铺垫基调的效果点
  为了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我们常常利用情境营造情感气氛。适时创设教学情境,以境育情,这是增强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一旦离开具体情境,就必然枯燥乏味,很难产生积极的情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形成情感氛围,才会使阅读变成富有情感的活动,才能正确地理解文本的真正意义。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尽量把语言、表情、情感的表达与一定的情境结合起来,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渲染情境,用丰富的表情烘托情境,使情境的情感气氛更加浓厚。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县子岸乡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