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12-12-29杨娜
新课程·上旬 2012年4期
在八年级这个学段中,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在教学中,有一部分学优生脱离了上课的节奏,去独立完成自己的事,而还有一部分学生上课老是跟不上大家的思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这间普遍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都知道新课标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宽了知识面,选入了能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与生产生活关联的相关习题,并分多个层次编排,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如何在数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合适的分层教学法,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分层次教学的概念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能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并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地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的教学目标。
二、分层次教学的背景
现代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体优势,最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圆满完成学业。新课程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论,体现出教育的大众化。在新的世纪,为了推进科教兴国的战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是建立在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的。“大众主义”教育追求的教育机会均等是以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为前提的,追求平等并不意味着不管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提供整齐划一的课程和教学,而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
学生的经验不同,需要和兴趣不同。因此,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引导其不同的探索兴趣,这样才能促使其尽快发展。个性化教学反对单一的、标准化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倡导多样化、非模式化的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三、分层次教学的依据
统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设计内容有一定的弹性。一方面,教师要按照《义务教育数学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与训练;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教师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体现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具体的内容安排可以是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开放性问题,以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习题可以设置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问题等多种分层;在安排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获得不同的经验;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拓宽知识的内容,但应注意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学生的发展,要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要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不应片面追求解题的难度、技巧与速度。
四、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分层次教学是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一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A组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组学生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组学生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对学生分层,教师应耐心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方向发展。
五、在各教学环节中实行分层次教学
1.分层次备课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A层学生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更强,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要求他们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出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B层学生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中的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提问题,鼓励他们自学,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争取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对于C层学生应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坚持独立完成作业,对他们的作业进行面对面的批改,争取合格以上的成绩。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却有明显地叙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因此备课时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挖掘数学知识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所以教师必须对数学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2.分层次讲课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C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对C层次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对A,B层次的学生,尤其是A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应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内容时,设计三个提问:(1)判定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两个角也相等”的真假。(2)说出命题的逆命题。(3)判断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是针对C层次学生设计的,而第二、三个问题主要针对A,B层次学生,而设计的目的是要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3.分层次练习
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如完全平方公式的练习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m2+4m+4 (2)25n2+10mn+m2 (3)(x+y)2+10(x+y)+25。学生训练时,老师不宜明确指出哪些学生做什么题组。C层次的学生选作(2)(3)题时,老师应及时点拨,课外作业也应分为几个层次,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供学生选择。其中必做题要求A,B,C层次的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或几个同学一起研究共同完成。这样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4.分层次评价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学生需要的是鼓励、支持、理解,而不是责骂、埋怨甚至是侮辱。评价不是简单的一句评语,平时教学的微笑、赞扬、鼓励的动作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于C层,评价应该是偏向对他们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对于A、B层次的学生,正确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农十二师104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