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目的的解读
2012-12-29李晓
新课程·上旬 2012年4期
一、对教育目的的描述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我们国家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纲要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的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念,它自然要受社会理想制约。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家在确定教育目的的时候,除了要考虑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需要和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要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不同的社会形态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我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其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容,即:(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2)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源是旧式分工和私有制。(3)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4)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方法
三、概念的解读
纵观我国各方面涉及教育的条文和法规,都没有明确的具体的定义,我国没有,国外也没有清楚的具体的标明“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而具体的却是教育目标。
下面我们有必要澄清几个概念,即: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素质、素质教育。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区别
什么是教育目的?也可以有几种说法:什么是教育的使命?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回答这个问题的根本分歧是:教育到底是为了人还是为了社会?可能有人会反驳说:开发人的智力还是培养人的创造力?这是教育目标的分歧而不是目的的分歧。
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什么是教育的目标?把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混为一谈,正是我们当今不少教育管理人员没能管理好学校的一个原因。
目的是一种企图,是一个总的原则。目标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标准,是一个能够体现企图的象征,我们可以把上述定义用到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上来。假如说,教育目的是为了人,那我们就要在“为了人”这个教育目的的总原则下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如此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教育目的呢?教育到底是为人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澄清“人”与“社会”的关系。这里说的“人”可以是“众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公民。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组成社会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我们可以此类推,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教育,其目的也就是为了人。如果我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们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做是教育的主体的话,那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2.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素质?我们怎么样做才能提高人的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到底怎样的教育才算素质教育?
素质:指人与生俱来的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
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
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育对象上,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
以上两种教育的“对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所以才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根据阿吉利斯的“不成熟到成熟”即“个性与组织”的理论,一个健康的人都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但仅有少数人能够达到完全成熟。那是因为组织和社会的机构体质限制了人的成熟发展。从这个观点来看,教育的目的还是为了人。改革社会、发展社会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人,即通过社会为人服务。按照阿吉利斯的观点,这不利于人在从不成熟到成熟过程中的健康发展。因为,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的教育体制,往往很难把学生看做知识的主人,很容易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收器;只注重教育学生在社会上“做”人,忽略了教育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目的却是为人服务。这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