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型
2012-12-29程利花
新课程·上旬 2012年4期
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改变,而且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转型,尤其是教师角色要转变,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那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把握好教师的角色呢?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是有品位的“人师”
新课改背影下的教师不在于他教什么、教多少,而在于他能否点燃学生心中那支待燃的火把,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留给学生。新课改背影下的教师要为学生的整个人生负责,要用智慧去唤起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个好教师,首先要做个“好学生”。他应是学生易接近的“兄长(大姐)。”学生需要老师,可他们更需要朋友,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创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是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者
现代教育正从“知识中心”向“人本中心”转化,它使教育更关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动机、能力以及学生效果的差异,并根据不同学生在发展中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是为学生着想的创新型的开拓者
一个好教师,不难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应时刻在学生创新教育中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应时时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去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能自觉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是追求独特教学风格的实践者
创立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位好教师,上好课不仅仅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更要力争体现在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上。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要博采众长,虚心治学,独辟蹊径,独树一帜,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六、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是积极的倾听者
过去教师只管“教”得如何、“讲”得如何、“灌”得如何,而较少顾及学生的个性反映,以至于造成“教”与“学”的脱节甚至对抗。降低了教学的信度、效益和质量,这种课堂文化专制又导致了“谨小慎微”“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暗度陈仓”等劣根性的传承和蔓延。因此,今天的教师不仅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见解、想法、呼声和建议,而且要善于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知道学生学得如何、发展得如何;学生也才会感觉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以及积极投入思考的无限魅力。
另外,在新课程体系框架下,教师要学会“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从知识权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与学生一起组织“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误。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县城关镇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