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看法
2012-12-29吴迎秋
汽车纵横 2012年3期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道路一定是艰难曲折的。不能希望政府不断地推出鼓励政策和优惠条件来推动产业发展,因为无论是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或是中国任何一个产业的企业都必须在市场环境下发展。这是不可违背的规律。
中国车市回顾与展望
过去在分析市场时,对于客观因素的分析比较多,但对于汽车市场、汽车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尚有欠缺。2011年的中国车市被普遍认为不景气。但在中国,车市只要有增长就不错,而2011年是低速增长的一年。2012年还将是持续低速增长的一年,即增长是肯定的,相对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速度下降也是必然的。
中国在早些年已经提出要成为世界汽车大国、汽车强国的目标,这一目标在车市高速增长的几年里提得更多。但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总“大而不强”,始终无法找到一个答案。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很容易,但做强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中国汽车在过去几年里高速增长,但在高增长的背后,产业的各项健康指标不尽如人意。比如研发能力,比如服务投诉在不断上升,比如中国自主品牌始终遭遇很大阻力,包括合资企业发展也经受很多议论。尽管中国很多合资汽车企业发展良好,也挣了很多钱,但是从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并不如人意。这也是中国汽车将在2012年经历低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中国汽车产业从2011年开始进入自我修复期,并在今后几年将一直处于修复调整阶段。形成一轮汽车市场的波峰需要多久,修复期也需要与之基本相等的时间。从2008年起,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历时三年,基于此的修复期也需要相应的三年时间。
如果再向前延长,中国汽车市场从2005年开始形成一个高峰期,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中间一轮的停滞。如果从2005年起计算,加上2008年的阻滞,则修复期还要再延长2~3年的时间。这一轮修复期非常重要。如何进行自我修复,与人的生命特征是一样的。当一个人很亢奋时,他的生命健康特征就不正常,因为他在透支。过去中国汽车市场的高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种透支现象。人进行修复时需要采取这样几种措施,休息、吃一些补品、进行锻炼等。汽车市场的自我修复同样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从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在国际上,通常认为汽车生命周期是五年,中国的汽车生命周期比国际上的要短,四年甚至三年的时间一款新产品就显出了颓象。这与自我修复的时间也相吻合。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的汽车一定反映中国的经济,而中国的经济一定反映世界的经济。一位研究世界经济的高层专家曾讲过:“现在世界的经济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欧美的债务危机还在继续,尽管欧洲,包括法国在内,认为已经到了谷底,但得出的结论还为时过早。中国经济一定会反映世界经济,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绝对不会独善其身。2008年中国政府出台一些政策使得中国经济一花独放、一枝独秀。这种状况不会重现。中国汽车未来的自我修复期所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可想而知。
自主品牌核心任务在“提升”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道路一定是艰难曲折的。不能希望政府不断地推出鼓励政策和优惠条件来推动产业发展,因为无论是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或是中国任何一个产业的企业都必须在市场环境下发展。这是不可违背的规律。
中国的汽车产业在调整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是自主品牌汽车如何活下去,而是一个自主品牌汽车的核心问题,即提升机制问题。“联合重组”的说法被提了几十年,变化甚微,在业内曾有一位集团老总进行了一场大的联合重组,通过了解得知,几乎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成果。他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因此机制和体制问题阻碍着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
中国汽车行业的六大集团、包括合资企业、民营自主品牌企业,当年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中国的很多自主品牌汽车并非为市场而生,而是为满足某种要求而出现。我曾经提出,要警惕自主品牌汽车的“大跃进”,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自己必然会受损害。如今回顾有些自主品牌汽车的产生,只因为国家要求做自主车,所以国有企业必须将其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于是将企业现有资源拼凑起来开始做自主品牌。这些并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也不是消费者想看到的,因此有些自主品牌汽车在市场上“卖不动”是正常现象。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从过去“造车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到如今的各方面都要跟人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是种危险现象。自主品牌一定是中国的自主品牌,一定是以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如果抛弃自主品牌,离开了低成本,自主品牌什么都不是。不少企业都在追求如何将车做得更好,甚至有企业提出要将汽车做得比韩国的更贵。汽车企业对此的认识应该调低一点,自主品牌就是要做让老百姓愿意买的车,这种提法没有错。现在越来越少的企业认同这种看法或者以此为目标,很多车企反而追求把车造得跟欧洲的一样,甚至要超过韩国。这不是发展自主品牌汽车的健康或是正确思路。
合资自主 动机值得研究
现在对合资自主的讨论非常热烈,媒体争议也很大。有人认为,合资自主打压了中国的自主品牌,还有人从一开始就认为合资自主动机不纯,是某些企业或机构为了完成自主品牌汽车的份额。合资自主事实上是在错误的时间实施的一项早应该实施的举措。合资自主本身没有错,中国合资三十年结束之后,第二轮合资合同的签订竟然还是依照过去的套路,如果第一轮合资理解为“市场换技术”,新一轮的合资应该体现什么呢?所以有关部门从这个角度出发,希望合资企业的中方能多点志气,多学到一些东西。中国的车企缺乏学习精神,如果连自己身边的人都学不到,又能向谁学呢?这是很多人对合资企业“不太感冒”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当前推出的合资自主客观上确实已经与自主品牌形成对峙之势,而且这种对峙还没有真正开始。今年可能会慢慢体现出来。在自主品牌汽车中,处于高端的产品所受影响最大,是真正与合资自主汽车短兵相接的车型,而相比之下以低成本、低价格为市场要素的低端产品的日子要好过得多。
对合资自主而言,合资公司外方的态度由最早的不积极、不愿意,到现在的非常积极、非常愿意,这其中一定有很大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认真研究这些变化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今年随着合资自主的不断涌现,对合资自主的要求一定会出现某些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