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的悲壮使命
2012-12-29李安定
汽车纵横 2012年3期
能够倾听亲历者的叙述,是一种福分。《车记——亲历·轿车中国30年》这本书,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作为新华社资深记者、公开呼吁轿车进入家庭的媒体第一人,李安定先生将他于中国轿车三十年的经历、感悟融汇于充满感情的文字中,既是我国轿车的一部编年史,也是一个职业记者的心路历程。
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连载《车记——亲历·轿车中国30年》中的精彩内容。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回望那些时代的风云变幻。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
我进入新华社,正是在1978年底,此时新时期的分水岭——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随后30年的记者生涯,使我成为改革开放的全程记录者。
今天的人们对于“改革开放”这个词语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对于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人们来说,当时却有再世之感。乍暖还寒,新旧思想的交锋十分激烈,但幸运的是,新华社在那个时代走在了思想解放的最前沿。
1980年,我分工制造业的采访,主要包括机械、轻纺、军工。当时,能够采访中央部委的只有几家中央媒体,记者中鲜有年轻人。那个年代,官场风气清新,没有今天采访部委的一套繁文缛节。我有各部委的长年出入证,有食堂饭票。从一间办公室走到另一间,从部长到普通工作人员,大家都是朋友。聊天,看文件,获得新闻线索后就往基层跑。每天,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扑面而来,那是一段充满激情的记者生涯。
1981年,国家机械委设在中南海,主任是薄一波;一机部在三里河,部长是刚刚从二汽调回北京的饶斌。
饶斌,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有着传奇的经历。平时经过饶部长的办公室,只要外间门开着,部长秘书顾尧天总要招呼我进去坐一坐。部长有事交办,他走到里间,会捎上一句:安定来了。饶部长就会叫我进去聊几句,有时候是正式的采访。
当时,全国一百二十多家汽车厂,分属机械、交通、市政等部门,多数是地方小厂,小打小闹,勉强度日,全国一年总共只生产17.5万辆汽车,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极差。司机如果没有一手过硬的修车功夫,被困在路上是常有的事。
1982年早春的那个下午,我跟着饶部长走进了会议室,国家汽车局的刘守华、冯克、胡亮等几位领导已经等在那里,饶部长拿出盖着国务院大印的红头文件,欣喜地告诉大家,为整治汽车工业的“散乱差”,中央决定成立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借此作为试点,给其他产业的改革和结构调整积累经验。汽车行业面临一次重大的管理体制改革——即将组建的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计划单列,直属国务院领导。他还透露,中央已经确定,中汽公司的总经理由李刚担任。
我认识李刚,当时他还在长春担任一汽厂长,不知道这项新的任命。在每年—度的全国机械工业会议上,李刚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会议期间晚上放电影,他从不去看,而是躲在房间里静静地看书。
国务院下发文件的当天,我就预感到,饶斌会就此离开中国最大的产业——机械工业的行政首长位置,重新投身到让他尝尽酸甜苦辣的汽车行业中去。
1982年5月7日被确定为中汽公司成立的日子。
五一节刚过,我采访的两个产业——汽车和船舶——5月4日同时开会,贯彻国务院实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分别成立汽车和船舶两个工业总公司。两个会议会期都是四天。当时国家机械委打了招呼,由新华社独家发稿。开会首日,新华社就播发了我写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成立的消息。而关于中汽总公司的消息则要求会议结束时再发,理由似乎是两个同类的消息不要挤在一天。
汽车行业的会议在京西宾馆召开,气氛有些凝重,由于没有宣布中汽总公司的成立,公司的级别和隶属关系也没有确定。新公司的筹组班子、各地大企业的代表都有些惶惑。
直到会议的最后一天下午,国家机械委主任薄一波才来到会场,宣布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刚刚作出的决定。我记得会场的气氛有些紧张。薄一波宣布中汽公司(而不是原来文件中的总公司)将是一个局级机构,隶属机械工业部(而不像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是一个部级单位,直属于国务院)。饶斌担任中汽公司董事长,李刚担任总经理,陈祖涛担任总工程师。
薄一波脱开讲稿,特别解释说,董事长饶斌的级别仍然是正部级,但今后的董事长不再享受这一级别的待遇。饶斌此前已被免去了机械工业部部长的职务,由副部长周健南接任。我注意到,饶斌的脸一直沉着,台下也是一片肃穆。属于哪一级部门主管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对于这个中国特色,饶斌与在场的汽车业领导者和专家们十分清楚,日后发生的情形也证明他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旧体制盘根错节,中汽公司单兵突进,注定推进很艰难,结局很悲壮。(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