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乘用车的“品质”追求
2012-12-29甄文媛
汽车纵横 2012年3期
与其它自主品牌相比,江淮在乘用车领域算是后来者,却仅用短短几年时间跃居中国车市的主流品牌之列。2011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面对内忧外患,不少企业希望依靠降价缓解库存压力,但收效甚微。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依旧同比下降2.56%。而早在新赛欧打响围剿自主品牌第一枪之际,江淮乘用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华已经清楚地看到,自主品牌汽车公司需要回归根本,将注意力更多放在汽车基础性能上。通过基本性能的提升来与合资公司以及合资自主品牌竞争。
学习与创新
2011年,江淮成为自主品牌车企中少数几个销量微增长的企业之一。这与江淮乘用车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品质优于规模的发展思路密不可分。
在江淮,“学习”和“创新”一直是企业文化的DNA,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所有业务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作为后来者,江淮乘用车的后发优势之一便是45年造车经验的积淀。而难能可贵的是江淮的“归零”勇气,勇于将自我、将历史、将曾经的辉煌与成绩“归零”。这恰恰是不少陷入发展瓶颈的中国企业缺少的。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仅技术一项已是硕果累累。2011年,在和悦一款车型,其搭载的1.5L汽油机荣获“中国芯2011年度十佳发动机”,获得这一奖项的还有一汽大众、上海通用等众多合资品牌的主流发动机。在12月底结束的C-NCAP2011年度第四批车型碰撞评价试验中,和悦以五星的最高标准比肩合资车型。
龙年新春甫过,江淮便在其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隆重举行了年产20万台高性能汽油发动机,项目奠基仪式,将生产的1.5L TGDI高性能汽油发动机是基于目前全球最新技术平台打造的一款具备低油耗、低排放、高动力性输出的优异性能的“绿色动力”。据悉,此款汽油发动机项目配合目前同步研发的DCT项目,将会成为江淮汽车“白金”级别的动力传动系统,匹配多款上市车型,是江淮打造自主品牌“白金”传动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而为了保证江淮的自主研发体系的创新力源源不断,早在六年前,江淮已经规划建产目前已有五个层次的庞大研发体系,囊括意大利、日本等国的研发中心及国内一批优秀高校。江淮在技术上的一系列举动和成果诚如李建华所认识到的,“认准的优势必须建立起来,做正确的事情,如果反反复复,机会就真的不太多了”。
品质战略的成功
江淮乘用车作为中国市场的后起之秀,不曾经历其它自主品牌在初始阶段以“低价格、低成本”打开市场的阶段,也使它能充分看到这种策略的负面影响。善于学习的江淮进军乘用车之际大打“品质牌”,把“高品质、高性价比”作为产品品牌价值的基本定位。同时高调表示“三不”:不生产低质车、不参与价格战、不盲目比规模。
时间证明了江淮“品质战略”的正确性。江淮乘用车在短短四年时间就成功跻身主流品牌阵营,成为当时自主品牌中唯一横跨SUV、MPV及轿车领域,并在各方面都比较成功的车企。
江淮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戴茂方说,在江淮乘用车员工的心目中,“品质”两个字尤其重要,品质赋予激情,体现员工的价值。“人人热爱品质,人人追求品质,人人保障品质”,已经成为江淮乘用车公司的基本氛围。
不仅如此,江淮还注重通过一系列活动让消费者感受产品品质成果,比如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品质三部曲”,在消费者、媒体、政府等各方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狭路相逢勇者胜,企业就是要敢于自我加压”,对于当前自主品牌面临的激烈竞争形势,戴茂方的态度冷静而稳健,坚定方向,不冲动、不松懈,不因眼前的行业波动和市场调整而不知所措,也不因成绩和赞美得意忘形,这是他对江淮乘用车品牌的定位。
现任江淮汽车集团总裁的安进在2010年曾表示,希望有朝一日,国人能有“德国有奔驰,中国有江淮”的自豪感。经过一系列调整的,希望江淮能真正为自己,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实现这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