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最具竞争力”的雄心
2012-12-29甄文媛
汽车纵横 2012年3期
今年1月份,吉利汽车以38477辆的销量迎来开门红;2011年,吉利汽车在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销量整体下滑的情况下逆势增长近4%,是为数不多的实现正增长的自主品牌车企之一。吉利集团总裁安聪慧表示,吉利的目标是做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企业。
面对当前的自主品牌困局,安聪慧认为,自主品牌的当务之急便是认清品质这一短板。在吉利集团副总裁赵福全眼中,自主品牌走出困境“没那么复杂”,就是“有清晰的战略,有足够的投入,扎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核心突破与集成
2011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下滑3.37个百分点,有人提出,自主品牌车企应对当前困境必须取得技术突破。
吉利集团副总裁赵福全认为,技术虽不是竞争的全部,却是突破的支撑和基础。但企业在技术突破点上一定要有战略选择,还需要借助外力进行有机组合。针对企业的“最具竞争力”目标,他表示“要将团队做精,形成吉利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全部竞争力”。
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吉利汽车在技术上选择安全技术和动力总成为关键点。从2008年到现在,吉利的安全成绩屡创新高。其安全技术实验室已经具备主被动安全的开发、实验、验证等能力,“安全第一的战略在吉利落地生根”,赵福全的这一评价不算夸大。
而在动力总成方面,吉利已经拥有VVT、DVVT、TDI等发动机先进技术,以及CVT、AT、DCT等自动变速器技术。去年年底在长沙首发的全球鹰GC7轿车搭载了DSIH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和DVVT发动机,更是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历史。
“同样的零部件和技术,别人未必能做好”,赵福全同时强调了“集成”的重要性,“吉利的提升主要是技术集成能力的提升,这是汽车技术创新的特点”。目前吉利在内外饰、底盘、电装等方面,已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具有全球化背景的零部件公司,建立了近20个汽车零部件合资公司。这其中不乏中给奔驰、宝马、奥迪等公司供货的供应商。吉利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如何与供应商配合,如何选择优秀的供应商”。
全面的“品质经营”
曾经的吉利和很多自主品牌车企一样,在市场好时只看销量,不景气时便开始抓品质。但从“造最节能最环保最安全的好车”到“品质吉利”,再到今年安聪慧提出的“吉利第三阶段转型将更加注重品质”,吉利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主品牌的当务之急是认清自己的短板所在,即品质。
安聪慧对“品质”的理解,不是只将产品的各部分做好,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他提出的“对标管理、品质经营”,不仅对产品质量进行改善,还要对研发、销售、服务,甚至包括后勤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提升。无论是吉利的一线生产员工,还是集团的中高层管理者,甚至到每一位清洁工,都要找到自己的标杆,进行定标管理,并运用“品质经营”的理念高品质地做到。
无形的财富
219e739bf5299c1a15acb6cc2e3438cb 对于当前处在困局中的自主品牌汽车,很多人都在找不足。而赵福全却看到了在跨国车企身上看不到的闪光点。他认为,这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一笔珍贵的无形财富。
中国汽车产业虽然起步晚,但赵福全认为,“我们现在已经好过当年丰田起步时的条件。”至少,只要企业善于整合,国外还有很多优秀资源可供利用。吉利便很善于利用这种后发优势。虽然目前中国的自主品牌企业规模小、底子薄。但赵福全指出,“企业大到一定程度会有大企业病,即固守成规的流程。”自主品牌车企恰好“船小好调头”,能够快速对市场作出反应。吉利实行的“问题解决票”、“一线考核领导”也正是利用目前相对简单灵活的机制,避免大企业病的不利影响。
而赵福全最为看重的,是中国一批优秀自主品牌的那种“不服输、一定要干好”的劲头,是那种在原始积累阶段群情激昂的干劲。他认为,这才是企业的“精、气、神”,是国外不少大企业最缺乏的东西。
在对吉利几位高层主管采访期间,记者发现,他们当中无论是年过花甲可以退居二线的,还是已入不惑之年的,身上都充满着很多年轻人都没有的干劲和激情,不在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在乎没有周六日,也不在乎每天在一线奔走。而吉利正在进行的“寻找标杆”、“元动力工程”和企业文化的梳理,也在充分激发每一个员工的“精、气、神”。赵福全说:“这是企业的气,是我们的财富。成功就靠这种拼搏精神。”这不仅是吉利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企业”的资本,也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