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史重难点归纳与解析(上)

2012-12-29徐利霞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2年1期


  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学、艺术
  (一)儒家思想
  1.发展历程:
  2.地位变迁: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但受到社会冷落。
  (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儒家学说,逐渐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百家思想之一。
  (3)秦朝,秦始皇主张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残酷打击。
  (4)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深受统治阶级青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宋明时期,经程、朱、陆、王等人吸收佛道等思想,使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儒学逐渐深入民众内心,并逐渐束缚人民的思想。
  (6)明清之际,出现了对儒学的批判与反思,儒学在新的形势下获得发展。
  3.综合认识: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其精华有: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人道主义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坚毅的人格追求;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道德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人为本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中庸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民本思想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3)消极影响: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建的民族人格的形成,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等级制度和愚忠愚孝等更应该抛弃。
  (二)科学技术
  1.发展历程:
  2.发达的原因:
  (1)古代中国综合国力强大,尤其是秦汉、隋唐、宋元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发展创造了条件。
  (3)自秦朝开始,中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组织和物力条件。
  (4)统治阶级重视科教的发展,培养了许多科技人才。
  (5)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6)一些封建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有利于科技的交流和发展。
  (7)中国古代科学家勇于探索是科技发展的主观原因。
  (8)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知识经验,成为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3.基本特点: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经验的总结,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并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4)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
  (三)文学
  1.发展历程:
  2.文学与现实的联系: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个阶级和阶层对文化的不同要求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文学形式,如现实感强烈的《诗经》、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楚辞及风格各异的诸子散文。
  (2)两汉时期,世家大族形成,致使带有浓郁贵族气息的文学形式——赋盛极一时。
  (3)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的制度,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4)宋代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市民队伍扩大,能够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此外,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词因能更充分地抒发感情而被广为传颂。
  (5)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从而使既能深刻表达社会政治理想、又能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小说创作蓬勃发展。
  (四)艺术
  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地主阶级
  1.思想主张:
  2.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正确认识:
  (1)含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统治的手段。
  (2)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3)评价:积极性:继承实践了“师夷长技”的主张,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局限性: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不深入、引进不彻底,对封建制度保留导致了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
  (二)资产阶级
  1.思想主张:
  2.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
  (1)把西方的有关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融合。
  (2)将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相结合。
  (3)将政治改革和挽救危亡相结合。
  3.对新文化运动的正确认识:
  (1)特点:与挽救危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紧密联系;敢于面向世界;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对当时阻碍中国进步的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2)局限性:没有与工农群众斗争相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的偏向。
  (三)无产阶级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1)国际因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国内因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有计划的宣传。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特点:
  (1)进步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
  (2)马克思主义宣传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战胜了非马克思主义。
  (4)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三、近现代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三民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
  1.发展历程:
  2.形成条件:
  (1)时代条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2)理论源泉:马列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农运动的发展。
  3.主要特点:
  (1)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4)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邓小平理论
  1.发展历程:
  2.主要内容:
  (1)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
  (2)发展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发展动力:改革。
  (5)外部条件:利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有利国际环境。
  (6)建设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建设步骤:分“三步走”。
  (8)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9)中坚力量: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10)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一国两制”。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四、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
  (一)科技
  1.发展历程:
  2.基本特征:
  科技发展迅速,成就世界瞩目,尖端科技成就非凡。
  3.发展原因:
  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党和政府的重视;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学家辛勤耕耘;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4.主要影响: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二)教育
  1.发展历程:
  2.发展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3.主要启示: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三)文艺
  1.发展历程:
  2.全面认识“双百”方针:
  (1)含义:“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辩论。
  (2)基本精神: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
  (3)目的:为人民服务。
  (4)评价:调动了科学家和艺术家们的积极性,科学和艺术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但后来这一方针没有贯彻,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5)启示:必须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未完待续)[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