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阐释

2012-12-29汪瀛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2年1期


  从目前中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普遍不善于学习历史事件,他们或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和掌握历史事件,或在评析历史事件时有失偏颇——要么歪曲或夸大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要么难以准确、客观、辨证地认识及评价历史事件。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掌历史事件的能力,显得颇为重要。
  一、对历史事件背景的理解与阐释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这些历史背景不仅影响历史事件的发生,还往往影响历史事件的发展走向和结局。实事求是地说,任何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无法理清和掌握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那么,我们应怎样理解与阐释历史事件的背景呢?就一般情况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理解与阐释历史事件的背景。
  1.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和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
  任何历史事件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发生、发展的。尽管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自然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发生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它对事件发生是有影响的,有时甚至起重大作用。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末农民大起义,其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陈胜、吴广率领的九百多戍卒在大泽乡遇雨误期而诱发的。又如新航路开辟之所以首先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主导,一个重要的自然环境条件就是因为这两个国家位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
  2.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和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
  如文艺复兴运动之所以首先兴起于意大利,就是因为十四五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市。这些城市各自独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又如中英之间之所以爆发鸦片战争,一个重要的经济背景就是因为当时的英国已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为满足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对外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品,地大物博、封建落后的中国就成了它侵略掠夺的对象。
  3.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和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
  如新文化运动,其兴起的政治背景一是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二是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又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其爆发的政治背景就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而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和对清教徒的宗教迫害,则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4.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和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
  如新文化运动,其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一方面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则是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又如美国独立战争,其爆发的重要思想背景就是启蒙思想在北美的广泛传播。
  5.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分析和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往往与这个国家或地区之外的世界(国际)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分析中国或世界近代以来的历史事件时往往需要从国内与国外(国际)两个视角进行分析。以中国近代的鸦片战争为例,从国内的角度来看,其背景就是鸦片战争前夕,统治中国近200年的清王朝已经腐朽没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对外关系及文化领域,都呈现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从国外(国际)的角度来看,其背景就是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起来,并处于上升时期,其中英国是19世纪上半期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当然,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视角还有不少。如历史事件都包括时间、地点和人物三个基本要素,我们可以以时间为切入点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思考这一时间点之前的一段时间国内和国际的情况(国内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军事、民族关系、外交关系等,国际包括当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和与中国有关的事件)。我们也可以以地点为切入点,思考某一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在这里而没有发生在那里,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还可以以人物为切入点,看某一历史事件所涉及的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与他推行的政策措施是什么。
  另外,历史事件的发生还存在远景和近景问题、历史事件的偶然性问题、军事或科技背景问题等,这里不再一一例说。不过,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要注意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具体的事实,后者是抽象的观点,是从前者概括出来的,所以原因寓于背景之中。因此我们要把两者统一起来,以原因观点统帅背景,用背景事实论证原因。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过这一原因是我们通过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政治、经济背景得出的。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其大西洋航运的中心位置积极开拓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使英国“民族工业”的传统部门——制呢业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在英国的制呢业中,出现了以资本为中心进行经营的手工工场。在生产过程中,手工工场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手工工场工人的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劳动条件差。制呢业手工工场的发展也影响了其他部门,采煤、炼铁、造船等部门也采取了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手工工场的发展影响到农村,在英国农村出现了“圈地运动”,产生了一批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牧场主和农场主采用了雇用工人的剥削方式,农业工人随之出现,资产阶级、新贵族形成。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历经了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统治。他们不仅宣扬君权神授,还宣称国王居于法律之上。在经济上,国王可以不通过议会而强行征税;国王还可以任命亲信把持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或给予少数人贩卖某种商品的特权,而这些拥有特权的人甚至控制着大部分国内贸易和几乎整个对外贸易。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于是,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据此得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对历史事件经过的归纳与整合
  历史事件的经过是历史事件的中心,是历史背景、原因的必然趋势,历史意义又寓于事件的经过之中。因此,学习好历史事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分析和掌握事件的经过。如何归纳与整合历史事件的经过呢?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用要素法归纳与整合历史事件的经过。
  历史事件经过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应把这些要素找出来,可注在书上,也可写在笔记本上;在总复习时再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综合列出一个总表来,做到一目了然。如学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时,我们可以按时间、地点、人物、主要思想主张等几个基本要素列表,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经过简要归纳出来,便可一目了然,便于求同存异、区分记忆。
  2.用阶段法归纳与整合历史事件的经过。
  有的历史事件或持续时间比较长,或过程曲折且前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遇到这类事件可分阶段去掌握。如关于五四运动,我们就可以用阶段法进行分析和掌握。运动的第一阶段:时间:1919年5月4日至6月3日;运动中心:北京。先锋:青年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运动的第二阶级:时间:自6月5日起;运动中心:上海。内容: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结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三人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
  
  3.用路线法归纳与整合历史事件的经过。
  有的事件发展的路线是明确的,特别是有的战争事件有明显的进军路线,可采用路线法去掌握。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我们可依据长征路线将其归纳为:中央红军由瑞金出发开始战略大转移→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在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4.用战役法归纳与整合历史事件的经过。
  有的战争事件除了按路线法掌握外,还可以以战役为中心来掌握。如甲午中日战争,依据时间我们可将其经过简要归结为:丰岛战役,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开始→平壤战役,战火由朝鲜半岛燃烧到中国境内→黄海战役,中国丧失黄海制海权→辽东半岛战役,日军威胁中国政治中心京津地区→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
  5.用对比法归纳与整合历史事件的经过。
  在识记历史事件时,学生常常出现的问题是将历史事件张冠李戴。因此,把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类事件进行对比,可分清异同,加深对事件的理解,防止混淆。其中,列表对比是最常用的和有效的方法,即将同类的事件按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简单经过、特点、结果和历史意义等项目整合在一起列出一个表来,这样可一目了然地看出各事件的异同点,记忆起来也容易一些。如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鸦片战争比较表:
  三、对历史事件意义的理解与阐释
  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是现行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历史考试常考的内容之一。实际上,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后人对历史事件理性分析与阐释的结果。分析与阐释历史事件,一个重要的宗旨就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迪。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来看,他们对历史事件意义(或影响)的掌握多为死记硬背,缺乏理解与阐释历史事件意义(或影响)的科学方法。我们应如何理解与阐释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呢?
  (一)明确历史事件意义(或影响)的基本关键词
  现行历史教材在阐释历史事件意义(或影响)时,往往包括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历史影响和思想意义四个基本关键词。
  1.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
  何谓历史地位?简单地说,就是相关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是与前后同类历史事件意义(或影响)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性认识。换言之,我们在阐释相关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时,不但要看相关历史事件在当时的影响和意义,而且要将它放到历史的潮流中进行考察,比较分析其意义(或影响)的价值。例如:瓦特改良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动力技术革新中的重要一环,其当时的意义就是较好地解决了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问题,有力推动了英国的工业生产。但将瓦特改良蒸汽机这一历史事件放到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历程来看,它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不仅影响了英国的工业生产和社会发展,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社会生产与社会发展,是一次伟大的动力革命,使人类由农业生产过渡到机器大生产时代,开启了近代工业的序幕。从当今历史教材阐释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实际来看,中学历史教材往往用“最”、“第一”、“顶峰”、“标志着”、“开端”、“开始”、“序幕”、“划时代”、“转折点”及“分水岭”等词语来说明相关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
  2.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
  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一般是指历史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直接、积极的作用(侧重物质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旧事物的打击、推翻和动摇作用,如“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二是促进和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如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历史事件的历史影响。
  历史事件的历史影响,一般是指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间接作用(要经过受影响者的选择)。如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日本、韩国文字中都有一些汉字,但其笔画、读音跟我们不一样。又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欧洲其他一些国家(英、法、德等国)也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另外,影响比较中性,影响有时是坏的。
  4.历史事件的思想意义。
  这是从现在看得出的意义,也可以说是现实意义。有的事件的意义可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可用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有的历史事件无论是对当今的学生,还是对普通民众都不失有重大教育意义,如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二)掌握理解与阐释历史事件意义(或影响)的基本方法
  从方法角度来说,我们除了可以以上述历史意义(或影响)四个关键词为切入点,理解与阐释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外,还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视角理解与阐释其意义(或影响),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理解与阐释其意义(或影响),或运用当今史学界流行的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新史学观理解与阐释其意义(或影响)。
  1.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国际(世界)等方面分项理解与阐释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
  所谓经济影响,主要是看历史事件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变革,是增加还是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是促进还是阻碍国内外经济交流,是增强还是削弱国力,是增加还是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是提高还是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等。
  所谓政治影响,主要是看历史事件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
  所谓思想文化影响,主要是看历史事件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
  所谓国际(世界)影响,主要是看历史事件是否影响到两国或多国关系,是促进两国或多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与发展还是加深两国或多国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是否引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等。
  以鸦片战争为例,从经济上看,鸦片战争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从政治上看,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因《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随之发生变化。从思想上看,伴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入侵,中国社会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从外交上看,中国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于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从国际上看,对英国而言,鸦片战争后其凭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从而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而言,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
  
  又如分项理解或阐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政治上看,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的过程;从经济上看,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经济剥削和掠夺的过程;从思想文化上看,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欧洲文化对亚非拉广大地区文化渗透的过程,使这些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对中国的影响来看,政治上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从经济上看,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思想文化上看,新航路开辟后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从对欧洲自身的影响来看,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们开始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欧亚非贸易扩大,并与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世界各地的商品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出现,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为葡、西、荷、英取代;商业经营方式转变。新航路开辟还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金银价值下降,物价飞涨,由此造成了封建势力日益衰落,是欧洲国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有力手段,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理解与阐释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理解与阐释历史事件意义(或影响)涉及的问题太多,这里仅就如何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理解与阐释历史事件意义(或影响)做一简要说明。
  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阐释历史事件,就是我们在理解与阐释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全面看待历史事件,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例如,在阐释美国1787年宪法的历史意义时,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其积极进步的一面:①从历史地位看,它既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一次伟大实践,又是对该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至今仍有效。②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看,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率先建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统治,维护美国的统一。联邦制赋予联邦政府强大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三权分立制度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互相制约,对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从形FR0tt1XfAgFCL3EY5ytbFG1KaIGDlZyRLkHVTJ9iUSc=式上把主权在民的理论付诸实践,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这些都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③从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看,1787年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使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美国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宪法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这就违背了《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深深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暴露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深刻地说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这部宪法的本质所在。当然,我们在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阐释历史事件意义(或影响)的积极面与消极面时,并不是对其各打五十大板,而是要分清主次。从总体上看,美国1787年宪法是进步的。
  3.运用新史观理解与阐释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
  所谓新史观,就是当今史学界比较流行的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全球(整体)史观等。由于当今高考命题者常用这些新史观命制高考历史试题,于是当今不少高中历史教师也常常运用这些新史观来阐释历史事件的因果、意义或影响。如有人在阐释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或影响)时认为:用革命史观(实质上是指传统的唯物史观)来看,新航路的(下转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