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师的体悟
2012-12-29杨庆霞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自成为师大人以来,我一直铭记于心,不敢忘记。毕业后初为人师,体悟良多,略记二三,愿与各位教育同仁交流分享。
心中有课而无生
作为一名刚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新教师,我总结反思了近一个月的教学实践,聆听了多位教育前辈的批评指导,发现自己正处在心中有课而无学生,关注“教”而不注重“学”的教学状态之中。
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仔细研读教参,认真备课,力求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努力为学生准备一场既营养又美味的知识盛宴。可是在教学中,虽然我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但这些话却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很多学生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有的在看课外书,有的在说话,有的在摆弄自己带到学校的小玩具,有的甚至在吃东西。每每见此情景,我都有些气愤,心想:他们为什么不认真听课呢?自己备课那么辛苦,很多学生却不听讲、听不进,这就好比辛苦地做了一顿大餐,欢喜地端到桌上,而客人们却无视这些美味佳肴一般。我也曾对着这些学生严厉地批评,可是作用不大,不一会儿他们就会恢复常态,整个教室便又一次“沸腾”起来。
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慢慢地,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其实,学生不听讲是有原因的。有些学生已经学会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再听教师讲自然感觉无趣;有些学生根本听不懂课堂教学的内容,听课仿佛在听天书,听不懂当然就不会再听;有些学生想听课,但课堂环境乱糟糟,分散了其注意力,影响了听课的效果。而我所关注和重视的一直是怎样讲好自己的课,却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没有认真地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听我讲课。
其实,教学应包括“教”和“学”两个元素,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注重了自己的“教”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学”,没有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在备课时,我没有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没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没能很好地因材施教。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在教学的一个月之后就发现了这一严重的问题。可是,意识到错误仅仅是改变的第一步。因此,今后我将努力探索如何了解学生,怎样因材施教,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只有这样,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成功的教学,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自我。
教学相长
一个多月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懂得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学一年级的汉语拼音对于离别了一年级15年,又在大学学习英语专业的我来说确实比较生疏。每次备课时,如果碰到自己觉得读得不太标准的读音,我就请教其他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每次的请教都会有可喜的收获。一个月后,我完成了一年级汉语拼音的教学。此时,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汉语拼音知识和能力也比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我,使自己逐渐地达到至真至美的人生境界。教学相长这样美好的过程不是任何职业都能有的,这是从教的幸运,是为人师的幸福。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曾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先贤用隽永的话语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虚心,活到老、学到老。我很庆幸选择了学校这样的工作场所,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向其他科任教师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我从小就很羡慕弹钢琴的女孩子,那梳长发着白裙落座钢琴前的女孩子,在我看来优雅无比。我曾无数次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坐在钢琴旁,优雅地敲出自己的心情和梦想,敲出人世间最美的旋律。可在我小时候,农村小学根本就没有音乐课,之后也一直没有机会学习音乐。但工作之后,我有了这样的机会,可以向音乐系毕业的教师请教。每当那位音乐系毕业的教师去给学生上音乐课时,如果我没课,都会前去旁听,既学习乐谱,又练习唱歌。每次学完,我都觉得自己似孩童一般,找到了简单而平实的快乐。
在成为一名教师后,我更加懂得了母校校训的深意。“学为人师”,不仅是要拥有教师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在成为教师之后不断地学习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师。为师之道,长路漫漫,我愿上下求索,不畏艰难,并从中完善提高,寻找自己的美丽人生!
(作者单位:天津市大柳滩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邢欢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