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

2012-12-29刘怀云

中国教师 2012年24期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冲击下,作为中小学一线工作者的教师,应如何应对新时期对教育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呢?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迅速成长的必经之途。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到底应该做哪些反思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反思历史教学的价值

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特定的教育价值,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只有首先对历史学科教学的价值有了清晰与明确的认识,才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评价历史与反思历史。对于历史教学价值的反思,至少能够在以下两方面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与需求。

1.反思教学可以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时代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对于过去的历史,我们在史料不断地丰富和更新中体会与解读;对于当下的现实,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不断地重新审视与思考。作为一个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的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力争成为教育教学的探索者与创新者。在这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反思必不可少,原因有二:其一,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要求历史教师不断地反思自我,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从而将历史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辩证地审视和分析历史教学的行为和结果,改进历史教学实践;其二,历史是一门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地寻求理论和实践的最佳契合点,做历史教育教学的主动研究者,而不是被动的理论接受者。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不断地反思教学价值,才能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2.反思教学契合历史学科的特色

首先,历史学科本身就在于认识并立足于过去、关照与反思现实,从而改善并超越现实,面向未来。学科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反思性,且这种反思恰恰契合了当下新课程改革对历史学科提出的要求。其次,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一般是了解各种历史现象及某个历史事件产生、形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这种现象或事件做出客观的、辩证的历史评价,同时能够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做出对我们今天社会有益的思考与借鉴。这整个过程就是再现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充分结合与体现的过程,这与反思教学强调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同时,反思教学强调思维不断地被激发、教学不断地被创新,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与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也是不谋而合的。

二、历史教学反思的过程和方法

1.课前反思——选择最佳的历史教学方案

历史教学的课前反思通常是指备课反思,即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对教学中的各种可能性方案进行筛选、展开反思,最终决定用哪种方式来实施历史教学。

例如,在备《新兴力量的兴起》一课时,通过分析教材可知,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以世界经济、政治力量的对比消长为核心来讲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通过分析学情可知,教师需要做好的铺垫是:理清美国和苏联实力下降的原因及具体状况,以及欧洲、日本、中国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上升原因及状况。但由于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未在教材中做详细介绍,若贸然授课必然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与误解。于是,我就在课前给学生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并指导他们主动收集有关美国、苏联、中国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相关资料。同时,针对高中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制作了课件,以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历史影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阐明历史问题,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要达到的“三维目标”,要求学生在熟悉挑战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及有关组织机构的名称和了解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事实依据,认识各种材料的价值,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其重点内容是西欧、日本的崛起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需要突破的难点内容是世界主要经济、政治力量的变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基于以上所有考虑,我最后决定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由学生自学、讨论与师生互动、教师分析相结合。此外,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还采用了多媒体、网络和相关课外书籍来辅助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课中反思——灵活、随机地调整历史教学的授课程序

历史教学的课中反思,一般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因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情况,所以再周密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完全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发现问题,迅速地反思教学方法、教学行为,随机应变地选择一种于现场最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在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居然搞不清楚“中法战争”和“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两个事件的时间之先后顺序,稍作了解才知道原来是初中历史知识的缺失造成的。此时,若按原来的教学程序进行下去,课堂教学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于是,我及时地调整了教学顺序,先给学生补充了这部分的相关历史知识,而后再按原来的教学设计继续教学。虽然由于时间上的耽搁没有完成原定的教学计划,但却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3.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与成长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无论历史教师在课前备课,还是课堂实践中多么认真地反思和调整,实际的效果总会与课前的预计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给教学留下遗憾。为弥补这种遗憾,历史教学课后的反思也必不可少。历史教师要在课后通过反思教学的设计、内容、方法、组织和评价方式,促进历史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同时不断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实现评价方式的激励性和多样性。

例如,在讲完《“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后,我反思了这一节的教学过程。在本节课中,我的导入形式比较成功,充分地引起了学生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的重视;在重难点的突破方面也较为成功,这些是值得以后的教学借鉴的经验。但也不乏遗憾。譬如,本节课的学生拓展空间应该是很大的,但由于教学设计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的不合理,使得学生在拓展方面意犹未尽,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上做好取舍和改进。

历史教学若要改革和发展,必然离不开反思。时代在变,教材在变,学生在变,老一套教学模式中的不合时宜之处定然需要变革。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要求历史教师时刻地反思历史课程教学,从每节历史课中发现不足并日趋改善,真正完成新课程改革赋予我们一线教师的使命。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吴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