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融入成渝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2012-12-29郑劬朱广财姚世斌
中国经贸导刊 2012年4期
摘要:遂宁作为成渝经济区中具有特殊区位交通优势的地区,在实现融入成渝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审视遂宁在成渝经济区的定位,注重融入成渝的路径选择,建立融入成渝的战略机制。
关键词:遂宁 成渝经济区 融入战略
遂宁地处成渝经济区核心经济带,是重庆、成都、绵阳三大城市和川南、川东北地区的结合点,是东进重庆,西入四川的第一门户。近年来,遂宁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成渝经济区内的其他重要城市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抓住机遇,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加速融入成渝经济区,使遂宁的经济发展跟上整个区域的发展步伐。
一、遂宁全面融入成渝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区域经济的梯度发展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心城市对外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聚集效应,即外围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向中心城市;另一种是扩散效应,即中心城市经济要素向外围地区辐射。在区域经济成长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要素的集聚和集聚点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发展到高级阶段后,扩散效应则会变得越来越明显,积聚点地区的经济增长势能大规模向周围地区扩散,地区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整个区域经济走向相对均衡的高级有序状态。目前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梯度差异,使得遂宁融入成渝经济区变得十分必要。
(二)成渝经济区区域分工体系的客观需要
地域分工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任何地域,即使在生产上没有绝对优势的地域,由于它同其他地域的相对生产成本不同,均可利用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生产相对成本较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以换取自己所需的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通过相互贸易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使双方获得比较利益。成都与重庆这两个特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城市定位明朗化,将逐步向外围城市大规模转移生产力。由此,遂宁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区域分工体系,实现遂宁与成渝经济区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增强遂宁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避免遂宁遭遇经济发展边缘化风险的需要
当前正是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成都与重庆凭借优越的经济基础,对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使优质资源不断流入,遂宁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即出现发达地区对相邻的落后地区经济上客观存在的“抽血”作用,使落后地区的生产要素出现大量流失,从而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融入成渝路径选择
(一)积极配套发展
配套发展是优势互补法则下推进区域合作的必然选择。遂宁融入成渝的重要角色定位就是甘当配角,在对接成渝产业过程中,主动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和产品生产结构,开展全面合作,主动搞好生产协作配套,形成“相互补充、功能配套、体系完善”的通道经济产业链。一是充分发挥遂宁机械、化工等产业加工能力和部分品牌产品在全国知名度高等优势,吸引重庆、成都化工、机械产业把部分零部件、初级产品加工基地建在遂宁,努力把遂宁打造成为成渝“工业超市”。二是借助成都重庆近邻优势配套发展。重点发展作为成都的电子研发基地和重庆的汽车基地,为其两大产业配套。
(二)抢先借势发展
遂宁具有借助5tHcFJkimlfJpgtm4516yw==成都和重庆所拥有政策和资源的特殊优势。成渝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验、两江新区建设、成渝两地高端产业集群打造以及推进交通枢纽、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展现出了成渝两地未来发展的强劲态势,也为地处成渝节点的遂宁创造了借势发展的可能。一是要借区域政策之势。在经济发展中要制定与区域经济战略和目标相协调的发展战略,围绕利用两地经济建设的特殊优惠条件,对接政策的辐射效应。二是要借区域资源之势。在资金、项目、市场、人才上借区域之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资源配置,以获取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借区域平台之势。围绕建设四川重要的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园区,打造专业化生产基地,加强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四是借区域经济发展能级之势。成渝两地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较高,按照发展能级高的地区会对发展能级低的地区形成产业带动效应的规律,遂宁应遵循“产业高度化、产品高端化”要求,借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向高端、高附加值转变。
(三)拓展借地发展
借地发展是打破区域概念、异地培育实体、实现区域合作的实践创新。遂宁要把借地发展作为融入成渝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分析成渝两地优势资源、便利条件以及市场需求,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飞地经济”。一是要积极对接重庆寸滩保税港。充分利用遂宁作为两江新区及保税港区腹地的优势,承接其流向腹地的加工制造业,探索“腹地加工,保税区内组装、仓储、贸易”的发展模式。二是鼓励金融机构抢滩成渝金融市场。鼓励遂宁金融企业在成都、重庆成立分支机构,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走出跨区域发展新路。三是加快建设科研培训基地。鼓励和支持遂宁企业在成都、重庆设立研发中心、人才培训基地等,扩大与成渝重点大学合作,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产学研结合。
(四)创新借脑发展
从遂宁现状看,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特殊人才短缺,人才流失严重,供求矛盾突出。遂宁实施融入战略,一是充分利用成渝人才和科技优势,做到招才引智,借脑发展。二是加强关键人才引进,结合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引进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三是创新引进人才方式,包括媒体中介招引,聘请留学归国人员作为引才使者,完善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引进机制,利用项目带动引进人才等多种方式。四是加快培养实用人才,利用科研院所培养人才,聘请相关技术专家来遂培训,加快建立实用人才资源管理系统。
三、融入成渝战略机制
“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统一开放、发展共赢”是区域合作的市场法则。遂宁要融入成渝经济区,必须在观念、机制、体制上进行融合创新,在基础建设、平台构建、空间布局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
(一)创建利益共赢机制
遂宁与成渝在产业上的合作,应立足双方优势的最佳组合,通过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研究制定在产业合作特别是产业转移中产生的税收和规费地方留成部分的分成办法,从而实现“双赢”或“多赢”。
(二)构筑特色园区平台机制
遂宁要实现融入成渝,必须把特色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新平台,坚持政策向园区倾斜、投入向园区优先、项目向园区集中,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专业化园区。
(三)加强基础建设机制
基础设施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遂宁作为成渝经济区的中心节点城市,应加强与成都、重庆和相邻市县的沟通衔接,建立由有关职能部门牵头的跨区域的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按照“统筹规划、配套协调、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合力推进交通、通讯、物流、旅游、能源、环保、信息、金融等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共建共享,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规划空间布局机制
遂宁要实现与成渝产业衔接,必须合理布局各区县产业,消除区域内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对此,射洪县应发挥工业基础较好优势,积极探索丘陵地区工业发展新路。大英县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强做大化工、纺织优势产业。蓬溪县应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兴县之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食品和新型建材工业。船山区应发挥区位优势,着力建设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安居区应发挥建区效应,着力打造城市副中心。
总之,只有找准“融入成渝战略”发展战略定位,选择好融入成渝的发展路径,建立起融入成渝的战略机制,加快融入成渝经济的速度,遂宁才能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抢得先机,占到主动,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Z]. 发改地区[2011]1124号
②查道中. 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发展战略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P19—23
③胡昌升. 从工业园区到企业集群:基于产业链延伸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0(4).p156—159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成渝经济区区域融合与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c11w020)阶段性成果〕
(郑劬,1974年生,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学、企业管理。朱广财,1981年生,西华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产业发展。姚世斌,1973年生,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