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对策与建议

2012-12-29李冬晓

中国经贸导刊 2012年4期

   摘要:当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对于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原经济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亟待解决问题,但也面临有利的机遇。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必须妥善处理“三化”协调发展关系 ,必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强化产业支撑,必须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新型城镇化 城乡统筹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对于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原经济区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一 、新型城镇化及其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有明显的区别,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思想为指导的现代城镇发展观,是科学发展理念在城镇发展中的具体化。在当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重大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差别、社会不公等,着力于人的发展,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第二,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坚持城镇化建设与产业集聚同步进行,引领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以城促产、以产兴城,推进产城融合;第三,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引领农民向城镇集中,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向城镇相对集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第四,构建五级城镇体系。新型城镇化强调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复合式发展、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小城镇集聚式发展与积极稳妥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促使不同规模、布局、功能、区位的城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总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是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当前,传统城镇化的历史性弊端日益显现,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制约也愈来愈显著,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势在必行。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只能走自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其关键在于资源节约和城乡和谐发展。中原经济区在整体上具备全国多方面指标的代表性,在探索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方面具有典型意义,也是推动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1、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
   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内需不足。特别当前全球经济动荡、不稳定,如何扩大内需使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的和持续的动力和拉力,显得更加紧迫。稳步推进城镇化可以引发消费需求,刺激投资需求,有利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随着大量人口在城镇聚集及人们收入的增加,对基本生活住房、教育、卫生等直接消费需求以及交通、通讯、供电、供气和供水等基础设施的需求都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战略重点,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
   中原经济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非常突出。农业和农村的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因此,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加速中原崛起,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3、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
   由于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明显加速,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互促的新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30%提高到60%的阶段,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率已超过30%,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可以说,未来5—10年,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大、速度快、后劲足。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全符合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了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潮流。
   4、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依据区情的重要战略选择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的选择,必须与基本区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目前,中原经济区区情的主要特征是:一是人多地少。河南省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着近600人,是我国人口密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人地关系紧张,应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以较小的土地资源来满足规模较大的城镇化需求;二是生态环境压力大。中原经济区应当走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三是农业大区。中原经济区肩负着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安全和土地红线的重要责任。城镇化道路应注重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社会和谐,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四是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在资源禀赋、交通区位、面临的主要矛盾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为此,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模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机遇
   (一)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城镇化总体水平低
   河南省多年来城镇化率一直排在全国后几位。2010年,河南的城镇化率为38.8%,低于全国11.15个百分点,尽管2011年发展亮点多多,但受各种条件制约,与全国平均仍有较大距离。同时,城镇化水平地区性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9市和安阳、鹤壁、三门峡等市,信阳、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市城镇化水平仍然比较低。同时,河南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13.2个百分点,两者很不相称。因此,推进城镇化的空间还很大。
   2、城乡差距较大
   河南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赶上目前城市水平至少需要几十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落后,县乡公路“有路无桥”、“宽路窄桥”等现象也比较突出,“村村通”标准还比较低;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低,饮用水处理设施简陋,一些地方水质不达标。农村低压电网不完善,一些地方供电保证率低,制约了农村家用电器的消费和升级。
   3、文化特色还不鲜明
   部分城镇的规划设计求新求洋,照抄省外国外的规划思路,导致城市面貌大小一个样、内地与沿海一个样、国内与国外一个样,“千城一面”,高度趋同。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过度商业运作,不惜拆毁大片历史街区与建筑,造成所谓“建设性破坏”。有的在建筑设计上过分追求外在美感和内在功能的完备,文化内涵与特色乏善可陈。
   4、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
   虽然河南省在城镇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就业、社保等方面仍然实行城乡分治,尚未建立起统筹城镇化和扩大就业的协调推进机制;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仍然较高,务工农民难以融入城市,等等。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有利的机遇
   一是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度性障碍有望进行突破性改革。已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赋予了河南在土地、户籍、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享有“先行先试”的权力,这将一举打破城市门槛,放宽进城农民落户条件,加快农民城市化的速度;二是“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而为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勾画了基本的走向脉络。从世界经验来看,当城镇化处于30—60%时,城镇化速度会明显大幅增长,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互促、快速发展的阶段;三是城镇化作为承载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结合体,必将成为国家实施内需拉动战略的关键环节,一些长期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户籍政策、住房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会有较大的突破性改革;四是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模式开始步入成形期,一方面农业生产规模化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加快转移,形成了城镇化的“推力”;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化发展推动人口向城镇加快聚集,形成了城镇化的“引力”,孕育出相互融合、互为动因的内生性发展张力。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具体举措
   城镇化是区域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在资本形成、要素集聚、技术扩散与知识溢出等方面,城镇化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提升轴带发展实力,加快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一是提升中原城市群支撑能力。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郑汴新区;二是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市组团、城市新区、中心城区协同发展。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态,加强城市新区建设;三是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提升县城发展水平;四是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率先推进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城市近郊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一组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二)妥善处理“三化”协调发展关系
   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联工带农的作用,确立其核心引领地位。新型城镇化引领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人口集聚、工业集成、农业集约。引领带动城市功能完善、生产要素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工业布局和先进生产要素以及公共服务;为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腾出空间,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内在动力,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经济结构升级,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基础支撑,从而形成引领主体突出、两大支撑有力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格局。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鼓励城市支持农村发展。以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工业化装备武装农业、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二是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三是尽快开展农村土地市场开放试点;四是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步伐。将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业农村,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社会保障逐步衔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五是积极推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城市近郊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鼓励一些地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先行先试。
   (四)强化产业支撑
   要把促进产业发展和集聚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坚持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同步推进。一是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区位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全方位、多层次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二是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搞好区域产业布局,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促进二、三产业高度集聚,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三是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提高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水平,改造提升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健康产业等新型业态,支持发展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突出发展物流、文化、旅游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五)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
   纵深推进城镇化,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必须探索有效的金融支持路径。要突破城乡户籍束缚。不是简单地变换市民身份,而是让具备城市谋生能力的群体连带家属转变为城镇人口,转变居住地和生活方式。要突破土地资源制约,加大土地货币化力度,加快集体土地交易市场建设和流转速度,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经营性交易。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提高土地收益。同时,在就业、教育、卫生等方面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强力推进城镇化步伐。
  
  参考文献:
   ①刘怀廉.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促进中原崛起[N].河南日报,2011—12—22(7)
   ②河南日报记者.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积极推进“三化”协调发展[N].河南日报,2011—12—30(5)
   ③李冀. 包容性增长理念与城镇化发展[N]. 光明日报,2011—12—23(11)
   ④刘殿敏.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现状与战略推进[A].刘怀廉.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2—192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092400440084)阶段性成果〕
   (李冬晓,1971年生,河南南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