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制造了教育恐慌

2012-12-29袁淑伟

中华家教 2012年11期


  家长:无奈的选择
  程程妈妈:在孩子三年级之前,我更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但是三年级之后,我发现情势不对。为进一所好中学,身边同事的孩子都在报补习班,孩子们都变得“身怀绝技”。如果再不让孩子多学些东西,怕是难以应付以后的竞争。所以,我赶紧送程程去补习奥数、英语,希望进中学时有过硬的“敲门砖”。
  大伟爸爸:虽然天天喊“减负”口号,可是高考录取还不是要凭分数?不说高考,就说现在的小升初,你若没关系、没门道再没有超强能力,能进到好学校吗?所谓的综合素质最后还是归于一张考卷。人家都去补习,你不去补习就比不过人家?你还要减负吗?教育恐慌就是“应试制度”在作怪。
  网友(家长):现在的孩子条件太优越了,很多家庭都是什么都随他们的意,只要把学习弄好就行。我不信那些给孩子快乐、自由等话,如果不成功,拿什么来快乐?我觉得“虎妈”、“狼爸”的孩子将来还是幸福的,小时吃苦不算苦,总比以后没能力找不到好工作的苦要好。
  流星(网友):我起初并不赞成课外补习,我的孩子小学阶段是相对轻松快乐的。但是孩子小升初没能考上重点,孩子哭得特别伤心,她说若是她也去学奥数就不会这样了,尽管一直安慰她,其实我的心里还是有些后悔了,以后我会弥补的。
  学校:不得不这样做
  云朵(六年级老师):学校如果“减负”不给学生布置作业,家长会不满,认为老师不负责任,他们会要求老师布置作业,或者家长自己在校外给孩子找作业做。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对孩子寄予厚望,这份希望注定孩子们轻松不起来。
  子衿(从教30年的老师):学校审核老师的水平,最终是要拿成绩说话的。我在一线工作30年,无论教育制度怎样改进,最终还是那句话,“分,学生的命根;考,老师的法宝。”孩子的压力从未减少,老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小雨(老师):媒体的宣传、舆论导向,都在渲染高分、名校、出人头地的魅力,整个社会对人价值的评判标准是单一的,老师和家长怎能脱离俗套?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造成了教育恐慌。
  培训机构:需要推动着我们
  水木(培训机构指导师):现在班容量大是不争的事实,孩子在课堂上受老师指点的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们的智商不一,对知识吸收能力不同,家长对孩子期待都很高,只好通过多种手段来弥补,培训机构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培训机构满足了家长和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加大了孩子的压力。
  胡丽(某英语培训机构教师):校外培训机构的周末市场人气不输寒暑假,从形形色色的英语辅导班,还有被痛批、禁赛后改头换面的奥数,再加上钢琴、游泳等文体项目,从学前的准小学生到初三、高三的准毕业生,全年龄段、全系列、全方位、全需求,都可以在各种培训机构找到对应的课程。家长们热切的需求,使得中小学校外教育市场爆棚,家长们的恐慌来自升学压力。
  闻风(教育机构负责人):由于取消统一考试,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又集中在少数学校,Ns40GQiUscRwkpCr7oAQAg==这些学校为了招收优质生源,开始尝试独立组织考试,或者设置各种招生条件。奥数的兴盛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好学校”为了选拔生源,以奥数等证书作为招生条件。如今的教育恐慌气氛是多种原因综合形成的,其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而短缺的原因是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
  专家:是一种综合症,必将过去
  夏惠贤(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民营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为“教育恐慌”推波助澜,他们夸大了教育竞争的形势,目的不过是从家长钱包里赚更多的钱。如果深究教育恐慌的根源,必须追究到目前中国社会中就业竞争、社会保障、职业收入差距等等宏大的问题上。家长担心孩子长大了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生活,家长的想法是,与其长大了吃苦,还不如读书的时候吃苦。
  孙海峰(深圳大学传播系副主任):对于有质量保证的正NS+veDR6eCzlpRXbOkW+sg==规校外培训机构,在短期内提升学生学业成绩是可能的,但从长远上看,却没有太大的意义。本质上讲,“衔接班”提出的所谓的“平稳过渡”,只是“早起步”的翻版。这其实是“精英主义”、“应试教育”价值观和从众心理造成的“教育恐慌”,这也是社会竞争低龄化的一种表现。
  钟文芳(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学校内的事情是由学校外的事情决定的。教育是社会的镜子,教育如果“脏”了,一定是社会不太“干净”。
  张人利(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教育恐慌的形成与家长们的观念有很大关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仅很高,而且单一,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哈佛男孩”、“哈佛女孩”,追求分数、“好学校”的想法像流感病毒一样感染着每一个家长。学校教育被赋予无法承担的重任,而事实上,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只是有限的一部分,更多的影响来自家庭、社会。
  杨东平(教育学者):现在教育竞争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小孩的压力非常大,家长也被应试教育“绑架”,为应试教育服务。中国目前教育界存在的“教育恐慌”气氛,让一些家长深为不满,直至选择以“逃离学校”的方式来回避恶性的教育竞争。学校教育本来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国家教育大纲的要求,小学、初中的学业任务是很轻的。但现在,“起跑线”理论让竞争越来越提前,过于强调竞争、出人头地。“竞争”本应该属于成人世界。
  岳龙(教育学者):“教育恐慌”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随着社会公平的实现,这个阶段终会过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教育竞争也曾非常激烈,为了抢占优质教育资源,各种名目的考试压得学生透不过气。20年以后,教育竞争的压力小了很多。
  责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