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何去何从
2012-12-29韦飞
【摘 要】 文章分析了金融危机与社会责任会计的联系,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针对社会责任会计的两大问题:社会责任的计量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 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信息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的两年,世界经济在艰难中开始复苏,遭受重创的各国逐渐从经济负增长的窘境中走了出来,而中国更是有幸率先突出重围。与此巧合的是,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在这两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如雨后春笋般空前繁荣。2009年在华上市公司独立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达到近400份,2010年则是近500份,而据润灵环球责任评级统计的数据,我国之前在2005—2008年4年间的报告总和还不到150份。这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巧合,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步伐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金融危机与社会责任会计的联系
(一)从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看金融危机
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福利经济学延伸与拓展而来的,它的概念于1968年由美国的戴维·F.林诺维斯在其文章《社会经济会计》中首次提出。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戴维·F.林诺维斯认为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中的应用,这就反映了社会责任会计不同于传统会计的一面,它既为经济服务,也为政治社会服务。美国的会计学教授西林·C.莫布里则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整理、衡量和分析了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经济结果,说明了社会责任会计需要通过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来反映。而我国学者吴俊也在其文章中提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就是要反映、计量和揭示企业的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传统会计的重点是社会问题对企业的财务影响,而社会责任会计的重点是企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因此它的内涵决定了金融危机与其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角度
国内外对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大多都集中在宏观经济政策失误、金融监管缺失、会计准则存在缺陷等层面,但还有一个基本原因未能引起广泛的关注,那就是在次贷链条延伸过程的背后,美国金融机构无视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正是投资银行、按揭公司等机构过度逐利,转嫁风险,才使得次贷危机恶化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
美国金融机构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践行社会责任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商业银行、按揭贷款机构、投资银行、评级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存在不同情况的社会责任治理缺失;薪酬制度的设计有缺陷,“金色降落伞”条款激励有余,约束不足;信息披露不完全,大型金融机构通过表外业务来掩盖风险;资产证券化过度扩张,成为了转嫁风险、无视社会责任的工具;信用评级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随意调高评级,误导了投资者;对冲基金“裸卖空”的行为则加剧了危机的严重性等。胡伟亮也提到,美国金融机构对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风险超出了可控范围,同时在行业内缺少统一的风险核算标准和信用评价体系,忽视了社会责任会计对金融行业保障金融安全的要求。
(三)会计的责任角度
盖地、胡师奂认为,美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在经济高增长时期追逐高收益,却缺乏风险评估,未能履行自身职责。另外通过对公允价值的争议把公众的视线转向会计领域,转嫁相应责任。赵静、何玉和李杰从会计制度的角度论述了金融危机与社会责任会计的联系。金融危机前的几年间,处于经济快速上行的阶段,各国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都采取了比较宽松的宏观政策,会计的监管由此出现了松懈;衍生工具的利用则背离了初衷,企业利用会计信息披露的缺陷,掩盖其债务或关联方交易,导致披露内容不能显示出真实数额和风险,这些都是无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符合社会责任会计要求的。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说到后金融危机时代,应该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各国经济逐渐实现了正增长;另一方面则是整个经济环境仍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跨度可能是3年、5年、8年甚至更久,只有当世界经济发展不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恢复到危机前正常的运转状态,才能算完结。但无论处在怎样的时期,金融危机都给政府和企业敲响了警钟,必须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金融的监管和会计的监督。
我国政府应该抓住金融危机这个建设社会责任文化的契机,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把企业社会责任与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相结合,把社会责任会计与企业的战略调整相结合,培养企业利用社会责任会计防范风险的能力,增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主动性。
传统会计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下是具有局限性的,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宋献中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最终会获得差别化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通过全面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员工和产品服务的质量,切实履行其社会责任来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获得的,这与社会责任会计的本质是相同的。
很多学者还从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科学发展观等角度分析了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论证了和谐社会和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是一种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只有从企业责任做起,规范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控制和防范风险,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经济健康平稳的运行。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一)社会责任会计应该崛起
回顾历史,似乎每次金融危机过后都会给会计理论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造就了会计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出现,证明了将会计放任自流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套标准来规范会计实务,即会计准则的建立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的金融界贷款危机,则暴露出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性,因此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代替了历史成本。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反映了由于政府对经济的长期干预,导致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管理存在严重缺陷,因此要求企业重视财务会计管理,并将其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而不是过分依赖于政府的干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又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展开了争论,此时正需要理性地站在新视角下,给予会计学的新分支更多的关注——社会责任会计应该崛起。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政府通过了四万亿的救市计划,把大量的资金用在基础设施以及相关产业的建设上。除了要公开透明地把纳税人的钱用在实处,让全国人民放心外,对环境保护也是严峻的挑战。作为把社会学和会计学统一起来的社会责任会计,此时的作用可见一斑。
(二)社会责任的计量问题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问题
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大问题上,即社会责任的计量问题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问题。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社会责任(CSR)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信号”,加强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而社会责任会计还可以帮助企业衡量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和收益情况,促进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协调。
1.社会责任的计量问题
社会责任的计量曾经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体系要发展完善,要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框架系统,首先要将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区别开来。但也正是由于其计量方法与传统会计不同,既不能以交易价格为前提,也做不到都以货币来进行计量,而且在可行性上有局限,可操作性差,花费人力物力进行计量的成本远大于取得的收益,因此使得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始终得不到统一。而后社会责任会计多重计量假设的提出,虽然给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仍应该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活动对计量单位、计量方式的不同要求,予以分别处理,不能完全依靠货币计量,但这毕竟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责任计量难的问题。
2.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问题
正因为如此,学者们开始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披露的内容、形式、质量和框架等方面上。从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难看出,良好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助于减小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降低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内部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促进持续对话。通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等披露方式,可以使利益相关者了解他们所需的信息,及时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调整,从而在实现信息对称的同时提升公司的信誉,防范风险。
根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主要分为三种模式:简单模式、中级模式和高级模式。简单模式即将社会责任信息附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一起发布;中级模式即企业单独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高级模式则需要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收益表、增值表,设计社会成本—效益模型等形式。应该说,我国正处于从简单模式过渡到中级模式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来传递社会责任的履职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不应该要求所有企业都做到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要准确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水平,提高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质量,应对不同的企业加以区别对待。对于上市公司,应该建立强制性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而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考虑到发布报告的成本原因,则可以通过大众媒体的披露形式来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监督。
近两年来,我国报告的数量虽然在逐年增加,但却缺乏统一的报告框架和标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可读性和有用性。现在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框架是基于三重底线(TBI)思想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指南,由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所发布,它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分为了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方面。虽然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强制性要求,但一些企业已主动向该框架靠拢,尽量按照指南要求来编制报告。不过由于各行业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所面临和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是不相同的,很多行业的一些社会责任指标都难以量化衡量,而且使用单位也千差万别,因此短时间内想要完全统一报告标准的难度可想而知。
五、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我国的当务之急除了需要建立一个全行业适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框架,用以引导企业使用相同的格式来编制报告,另外还应该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划分出不同的行业类型,先对个别行业内的核算内容和方法进行标准化的具体规定。
比如与环境污染和资源使用联系紧密的采掘业和制造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更需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因此可以先制定它们的行业标准,并有所侧重地设计行业的社会责任计量指标。
另外,与金融危机联系最紧密的金融行业虽然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直接影响较小,但作为“社会的血液”,金融行业对于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护、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以及对金融产品质量的监管责任却是不容忽视的。其独特的社会作用决定了它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胡伟亮认为,金融行业的社会责任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金融机构在发放融资贷款前应该评估可能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降低给社会和环境造成危害的风险;二是金融机构应该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对象应该是全社会而不只是少部分有钱人;三是金融机构需要保障金融产品的安全。
但不幸的是,在大多数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中,金融行业往往会因为其经营活动和资金流动的特殊性而被剔除在研究样本之外,虽然这么做是有道理的,但无形中就减少了对金融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关注,不利于金融行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因此将金融行业单独拿出来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金融行业的资金流量大,量化信息多,为统计、核算、披露和审计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有助于计量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先统一金融行业的报告标准,将有利于社会责任会计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冬生,阳秋林.社会责任会计涵义研究[J]. 财会月刊,2005(12):3-5.
[2] 吴俊.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几点思考[J]. 会计研究,1994(6):12-14.
[3] 宋献中.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 财经科学,2010(4):102-109.
[4] 孙平,陶玲,刘卫红. 国际金融危机的社会责任视角分析[J]. 中国金融,2009(2):26-28.
[5] 胡伟亮. 浅谈金融行业中社会责任会计的推行[J]. 科技信息,2010(7):370-391.
[6] 盖地,胡师奂. 面对金融危机的会计准则反思[J]. 国际商务财会,2009(8):29-31.
[7] 赵静. 金融危机的会计防范制度研究[J]. 商业会计,2009(10):61.
[8] 何玉,李杰.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成本控制探析[J]. 财会月刊,2010(2):25-27.
[9] 何玉,李杰. 美国金融危机的会计原罪[J]. 财会月刊,2010(3): 81-82.
[10] 刘广生,左娟娟.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成本控制探析[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2):66-67.
[11] 杜梅. 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J]. 会计之友,2006(4):71-72.
[12] 宋献中. 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J]. 财会学习,2009(3):12-13.
[13] 杨华英,干胜道.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J]. 会计之友,2009(10):83-84.
[14] 李志清,吴伟. 金融安全与银行财务会计建设——亚洲金融危机的会计原因与我国银行财务会计的改进和完善[J]. 新金融,1998(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