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和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

2012-12-29杨世忠马元驹

会计之友 2012年34期

【摘 要】 文章以会计文化和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为研究对象,沿着文化、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和会计文化传承载体的研究思路,论证并得出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育和养成的并一致认同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这种以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会计文化必然会成为会计职业群体执业过程中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会计文化的传承就是将会计文化在一代会计人与另一代会计人之间传递和继承的现象。会计文化传承载体是指会计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和记忆方式,会计文化主要借助于会计文字语言符号载体、会计雕塑绘画符号载体和会计徽标图案符号载体和记忆方式得到传承。

【关键词】 文化; 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传承; 会计文化传承载体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著名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以下阐释:“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文化、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文化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观、行为特征、生活方式,甚至风俗习惯的总和。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语言、文字、书籍、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展品等都是文化的范畴。虽然不同地域有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民族也有不同民族的文化,甚至不同的职业群体也有不同职业群体的文化,但是文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人们认同的精神秩序。因此,作为会计理论工作者而言,对于什么是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以及会计文化传承载体的探讨既是一个会计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会计实践问题。当然会计文化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也引起了不少会计学者的关注。但是在“会计文化方面,传统文化形式偏多,与时俱进、完整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当代会计精神、及时反映国际上会计文化建设新理念新方向的东西有待于进一步充实。”①本文以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以及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及其传承的载体问题,以期引起会计同仁对会计文化建设问题的关注和探讨,重视会计文化的传承,为实现从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的迈进奠定思想基础。

一、会计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般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通俗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对“文”与“化”的表述和解释。就“文”的本义而言,原指各种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中有“物相杂,故曰文”的记载。《礼记·乐记》中有“五色成文而不乱”的记载。此后人们对“文”又引申出若干意义。其一,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意义符号;其二,指由基于伦理、道德之说的绘画、装饰、修养;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就“化”的本义而言,原指生成、造化的意思。《庄子·逍遥游》有“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有:“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的记载。显然,“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以文教化”的意思已十分明确,成为早期“文化”的概念。后来,人们把“文”与“化”合成一个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这里“文德”与武力相对,侧重文治教化。

西方历史上“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是对土地的耕耘和植物的栽培。一是指为敬神而耕耘劳作;二是指为生计而耕耘劳作。后来“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其涵义又引申为对人本身的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修养,后来人们把它引申为个人修养、社会知识、艺术作品和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等。文化一词的社会学意义是19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而赋予的。

1986年8月,美国会计学会在纽约举行了以“会计与文化”为主题的第71次年会,同年,施耐德教授主办了关于会计文化研究的研讨会。1987年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会计与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1990年亚太地区会计学术交流会上都将其列为专题进行探讨。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关于会计文化的定义。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会计实践活动中逐渐创造和形成的主要是指在精神层面形成的一般来说能够得到会计职业群体认同的价值观、行为特征、生活方式,甚至风俗习惯的总和。张云(2007)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会计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制度文化、会计行为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其核心内容是会计人员的价值观”。通常人们把会计文化分为广义的会计文化和狭义的会计文化两类。广义的会计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已经创造的,并且与会计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狭义的会计文化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与会计有关的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制度、会计规则、会计方法、会计技术和会计惯例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理论等。本文所指的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育和养成的并一致认同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属于广义会计文化的范畴。

二、会计文化传承

文化及其传承是一种历史现象,既是历史文明的积淀,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会计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伴随着历史传递和继承。会计文化的传承就是将会计文化在一代会计人与另一代会计人之间传递和继承的现象。

会计文化传承首先是对会计价值取向的传承。会计文化传承和其他文化的传承一样,其核心包含明确的价值取向。正是因为会计文化传承了会计的价值取向,才使会计文化具有整合功能。会计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会计职业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发挥的作用。具体的会计人员是会计职业群体中的成员,虽然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或她对于事物的观察判断和理解而采取行动,但是通过会计文化从而使会计职业群体的成员之间得以沟通。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会计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会计职业群体而言具有精神层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为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育和养成的并一致认同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这种以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会计文化必然会成为会计职业群体执业过程中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建立一个充满理性、秩序井然的社会,首先要有精神秩序,然后才有政治和法律秩序;精神秩序的形成有赖于商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诚信文化形象的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精神秩序的根基,是良好职业道德和执业能力得到保障的基础,是会计职业群体精神家园和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文化对会计职业群体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所在。

会计文化传承可以为会计职业群体的行为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模式。因为会计职业群体通过共享会计文化,使每个会计人可以知道自己的职业行为在会计职业群体看来是符合会计职业群体的价值取向的,他自己就自然会对自己的会计职业行为感到心安理得和自尊自信,会计职业群体的其他成员会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许和褒奖,这就是会计文化对会计个人职业行为的一种价值导向作用。一旦会计文化形成积淀和得到传承,就意味着会计职业群体的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在会计职业群体中形成了某种秩序。只要会计文化得到会计职业群体的认同和遵从,那么由会计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会计职业群体维持下去,这就是会计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如果会计文化能够得到下一代的认同和遵从,那么,会计文化就有了传承功能并使向下一代延续会计文化成为可能。

三、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

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的精神财富,通过心口相传、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传承会计文化有其局限,因此探讨并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实现会计文化的传承就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我们把传承会计文化的物质实体和方式就称为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本文从会计文字语言符号载体、会计雕塑绘画符号载体和会计徽标图案符号载体三方面探讨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

(一)会计文字语言符号载体

文字是会计文化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载体。会计文化的精髓通常也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文字既具有能体现会计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能使人喜闻乐见、引人入胜、言简意赅和工整对仗的表现形式,往往寥寥数语便能道出会计职业群体的会计文化中深刻的价值内涵。

孔子的弟子曾经就什么是会计求教于孔子,孔子答曰:“会计,当而已”。孔子用“当”字来解释会计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价值相当——可用之于不同财产之间的比较、替代和交易。第二,核算得当——分类正确,计量准确,关系平衡。第三,处置适当——把握分寸,欲速不达、过犹不及、适可而止、止于至善。不夸张地说,仅一个“当”字,反映出了孔子对会计价值取向图景的描绘。现代会计之父帕乔利(Pacioli)曾经说过:“每年结账一次总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你与其他人合伙时尤其如此。账目常清,友谊常存”。②这就是帕乔利早在500多年前对会计职业群体价值取向的一种生动而准确的描述。会计行为或会计活动及其结果的“账目”之所以要“常清”,是以“友谊常存”这一价值取向为导向的。正是这种为人的价值取向引导着会计的发展和进步。

被誉为“现代会计学宗师,职业教育之楷模”并享有“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称号的潘序伦先生为立信会计学校所题的校训题词,“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24字”校训精辟地阐述了他的“立信”思想,旗帜鲜明地标识出会计职业群体的“价值追求”或“价值取向”——“立信”。朱■基同志提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其官方网页上开宗明义表明保护公众利益的价值取向:“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是会计行业的全球性组织。它与遍布全球118个国家的155名会员和联系会员共同合作,鼓励全球会计师进行高质量执业,以保护公众利益。”在宗旨与战略一节中进一步指出:“IFAC将通过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职业标准,促进标准的国际趋同,并为与行业专长最为相关的公众利益问题进行呼吁,从而促进世界范围内会计行业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服务公众利益。”

显然,上述文字语言符号都是对会计价值取向的生动描述,也是会计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些会计精神财富正是借助于文字语言符号得以传承。

(二)会计雕塑绘画符号载体

人类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图腾崇拜与图腾信仰是一种维系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形式。毋庸讳言,雕塑绘画作品不仅具有艺术品的美观功能,还具有承载或传承特定文化的功能。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现代哲学中的符号学理论席卷了整个文化和艺术界。雕塑绘画作品的符号性被认为具有某种文化表征,成为不同文明的表征符号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在建筑设计领域,人们不仅强调作品本身美观特征,而且更强调的是对隐藏在视觉表征符号背后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的表达。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校园里矗立着名为“公平柱”的雕塑(如图1所示)。该雕塑的意涵为注册会计师职业三个最重要道德观念:独立、客观、公正。无疑也体现了会计职业群体的价值信仰和价值追求。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广大农村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各地也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先进经验。其中,当时的辽宁省彰武县第三区(现彰武县大德乡)面对农村合作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会计人员短缺、技能不高问题,提出由当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会计员组成会计互助网(后来被人们称之为“三合会计互助网”或简称“三合一网”)来解决会计人员短缺的问题。“三合会计互助网”的出现,不仅比较好地解决了当时农村会计人员短缺和技能不高的问题,而且,还“做了许多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三合会计网”的做法,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扬。他在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在一篇介绍“三合会计互助网”的材料上写下了如下按语:“这一篇很好,各地均可仿照办理”。

令人称奇的是当人们对于毛泽东同志曾经为“三合会计互助网”做过批示的事逐渐淡忘的时候,画家戴泽在1955年创作的一幅题为“小会计”的油画作品(如图2所示),却成为当时农村合作化过程中这段会计历史凝结的载体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这幅油画作品的拍卖价也因此不断创出新高。

综上所述,雕塑绘画作品充分说明雕塑绘画作品是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通过雕塑绘画作品符号载体使会计文化得以传承。

(三)会计徽标图案符号载体

会计徽标除了具有一般徽标符号的作用以外,还是会计价值取向的载体之一,会计的价值取向通过会计徽标图案符号得以在会计职业群体和全社会中彰显。就会计徽标而言,它所表征的不仅是会计徽标中具象所表达的直接含义,即注册会计师职业群体的身份标识和地域标识,而是隐含在会计徽标具象图形之中的抽象层面的含义,即会计职业群体价值取向的表征符号。根据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理论,“看不见的实在”必须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物质形式予以表征。对会计看不见的实在——即会计价值取向必须要通过“会计徽标”这种实实在在的图案符号形式予表征,进而使“会计徽标”成为表征会计价值取向这一更深层面意义的一种表征符号。当会计职业群体试图表达这种不能被直接触摸的、抽象的、看不见的实在的价值取向的时候,会计徽标图案就产生了。以“可见之物质”的图案表征“不可见之精神”就是会计徽标图案符号的本质。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符号载体的会计徽标图案就是对会计职业群体价值指向和内在精神的一种极其简练的概括和总结。通过对一个个会计徽标图案符号的研读,我们可以领悟到多方面会计价值指向的深刻内涵。本文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和31个省市自治区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省注协)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共35个会计机构的徽标图案符号为统计对象,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通过网络查找、实地走访和电话询问等方式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群体的徽标标识符号进行了一次统计调查,并试图通过对统计调查获取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挖掘出镶嵌在会计徽标图案符号中的会计价值取向。经过统计,在35个注协中有25家有代表自己机构徽标图案符号,其中有20家(占有徽标样本的80%)就是通过表象公正的天平图案符号,作为徽标构图中最主要的元素。

天平所承载的文化含义是公平、公正、平衡。天平图案符号旗帜鲜明地向社会宣示和张扬了会计职业群体彰显公正的价值取向,这是对会计职业群体持续不懈地追求会计公正价值取向和价值信念的最好诠释。这无疑就是说,会计价值取向的要旨就是会计价值取向是要惠及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或者说至少不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任何一方的利益,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是人们对会计价值取向的本质理解和人们对会计职业群体所寄托的最深切的期许。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会计职业群体的价值取向或价值追求。会计职业群体的价值取向也就借助于会计徽标图案符号这一载体得到传承。

四、结语

以上本文着重讨论了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及其载体。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育和养成的并一致认同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这种以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会计文化必然会成为会计职业群体执业过程中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会计文化的传承就是将会计文化在一代会计人与另一代会计人之间的传递和继承的现象。会计文化传承载体是指会计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和记忆方式,会计文化能够借助于会计文字语言符号载体、会计雕塑绘画符号载体和会计徽标图案符号载体和记忆方式得到传承。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凭着个人的智慧和理性不可能对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以及会计文化传承载体等问题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对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以及会计文化传承载体的整体把握也超出了单个会计学者的能力范围,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以及会计文化传承载体的探究和追问。毋庸置疑,当会计学者对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和会计文化传承载体探究和追问的成果不断积累起来的时候,那么这个职业群体7Yw/fjhvBlzVy3l6mzAwRA==的文化繁荣和文化传承由理想变成现实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为此,我们建议设立会计文化(伦理)专业委员会。在目前13个专业委员会③的基础上增加设立会计文化(伦理)专业委员会,在中国会计学会的领导下开展会计文化(伦理)的学术研究,推动会计文化(伦理)建设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金克木.文化的解说[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2] 毛伯林.关于会计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J].会计研究,1993(3).

[3]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 劳秦汉.文化环境、会计人、会计实务与理论[J].会计研究,2001(1).

[5] 杨世忠.诚信理财,塑造企业财务品牌[J].财务与会计,2004(10).

[6] 殷勤凡.对会计文化的批判性思维[J].当代财经,2005(5).

[7] 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

[8] 萧延中.中国崇“圣”文化的政治符号分析—— 一项关于起源与结构的逻辑解释[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s-

hehuiqita/080229/14111099-2.html,

2012-06-10.

[9] 马元驹,杨世忠.对我国会计职业群体“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期盼[J].会计之友,2009(4上).

[10] 马元驹.镶嵌在会计徽标中的公平正义——以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徽标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