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2-12-29王增庚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6期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既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但是如何能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呢?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做一番初步的探讨。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使学生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随着优美的旋律,通过投影展示日常生活场景,如太阳的东升西落,繁华街道上买卖交易,电梯的上升和下落等。通过指导学生总结这些倍感亲切的生活画面的共同特点,引出相反及正负数的概念,将学生带人新知识的学习探索中去。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但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方向与位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此,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从东方升起的画面,从而让大家基本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此基础上开展“校园导游”活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校的平面图,同时在画面上提出与位置或方向相关的问题,让同学以导游的身份提出多种不同的游览方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开放式探究,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掌握方向知识。
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利用友好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例如,“表面积和容积”是小学数学中易混淆的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开始,屏幕上出现了一位粉刷匠在粉刷墙面、房顶、地板,接着展示向容器中注水的动画,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正确、科学地掌握表面积和容积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动态地演示生活场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顺利完成知识自我形成与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还需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作者单位:山西介休市义安镇洪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