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上下都妙,何妨委曲婉转
2012-12-29康瞧
人力资源 2012年10期
宽心、厚道、舍得、包容……合掌人生,如何传灯?我默默地仰望着星云大师——这位,临济宗第48代传人。我不是信徒,但这不妨碍追随大师禅意的脚步,牵扯大师智慧的衣袂,修正身心。一个秋高气爽之日,我,净手,奉茶,遥望佛光山,安心冥想那随见随喜的慈容,希望得到开示。心诚则灵。大师心怀浩瀚,娓娓道来。这是一次醍醐灌顶。聆听大师教诲,就是一次结缘——在此。
我不叫星云大师,叫星云小师也很好
康瞧:1927年农历7月22日,在距离扬州市区大约10公里的江都,靠近仙女庙西的青砖院落里,一个男孩出生了,多年之后,他成了星云大师……大师12岁的时候出家,法名今觉。为什么后来成了星云?
星云大师:当初,我自号“星云”,只想自我勉励,做星云团里的一颗小星星,以一己微弱的光芒和其他星光互相辉映,光照寰宇。
康瞧:如今,大师确实光照寰宇了。
星云大师:我不叫星云大师,叫星云小师也很好。其实,当大就大,当小就小,能前能后,能有能无,能苦能乐,能早能晚,能多能少,那么我们就是万能的了。
康瞧:万能也是万事开头难。1949年,大师赴台,弘法艰辛。不过,你还是从宜兰的雷音寺启程了。
星云大师:可以说没有雷音寺,就没有现在的佛光山;没有佛光山,就没有当下遍布海内外的近200余个道场,更没有百万以上的信徒。
康瞧:1967年5月16日,大师带领弟子们开始构建佛光山。一位作家这样评价:“将一块没有人要的荒地,辟建成今日僧安道隆的佛光山,将长满麻竹的恶地,造就成今日人间净土。其过程的艰辛困难,以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面对那一片荒山野岭,大师仰仗的是什么?
星云大师:信念。
康瞧:佛光山发展至今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佛教道场了。开山以来,数十个分别院以及组织在全世界各大洲建立起来,还创立了大学、佛教学院、图书馆、出版社、翻译中心、茶馆,也创办了育幼院、老人之家、高级中学、报纸以及电视台……可谓体系庞大、人员众多,那么如何评量,使得人尽其才、适才适用?这是很多企业界人士都很关注的。
星云大师:如果让我来说,就是:制度化。举凡人事奖惩、财务会计、道场建筑,乃至僧团清规及僧众等进修、福利办法,皆有周密的制度。
康瞧:我再问一个敏感的问题——佛光山如何管钱?
星云大师:我们有一条规矩:管钱的人不可掌权;掌权的人不能管钱。大职务有权,小职务管钱,相互牵制。
康瞧:传统上,寺院的最大财务收支大多是经忏法事或找一些大施主来护持。但我知道,寄望几个大施主护持,不为大师所喜。大师是担心若是一个人对某寺院捐助多了,常常会产生“那个寺院是我一手扶持”的心理,从而对寺院的管理干涉过多,造成僧侣与施主失和吗?
星云大师:应该是的。大施主会左右决策,给寺庙形成压力。由于大施主掣肘,使寺庙发展动辄受阻的例子太多了。所以,我不依赖大施主。
康瞧:看来,大师是希望“广结善缘”了。不要大钱要小钱,不要一两个大施主,要无数个小施主。我听说建大佛城、大悲殿、金玉佛楼等,也都是结合众人力量而成……每一个捐款者均镌刻留下芳名,也永结和佛光山的善缘。
星云大师:我主张布施要随缘、随喜、随力。如果信徒只有50元,你叫他拿100元,等于是勒索。其实,佛法是无价的,不能用金钱去衡量。佛光山的账簿挂在墙上,大众的功劳芳名永远镌刻在佛光山的历史中。
康瞧:大师的字在义卖的时候,有人出价20万,但有一个小孩喊出了100元,你当即就说,20万不卖了,100元卖给这个小朋友。其实,大师的字可以卖到100万的。
星云大师:100万元和100元,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我只看心意,而不见数目。
宽心包容不仅是立业之道,
也是待人处世的良方
康瞧:大师深谙管理之道,还望指点迷津。
星云大师:真正的管理,要包容。包容才能和谐,肚量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要空出所有,才能建设一切。
康瞧:别说包容,我们常人能够放下固执与己见就不错了。
星云大师:对于立场、意见不一样的人,我们应该心生欢喜。天下是大家的,不必要求每一个人都和自己一样;世界是嘈杂的,当我们因为种种而放弃沟通的时候,难免横生枝节与误解。既然生活在千万众生共浴的阳光世界里,何苦将自己的心灵禁锢在阴影里,只见扁舟不见海呢?
康瞧:大师所言极是。
星云大师:“宽可容人,厚可载物”,宽心包容不仅是立业之道,也是待人处世的良方。人人以慈悲安住身心,包容与我不同思想……如此,社会自然祥和。
康瞧:现在,很多人做了领导,却又领导无方。大师有何指教?
星云大师:指教不敢当。松下幸之助曾说,创业初期员工只有一百人时,他总是身先士众:员工增加到千人时,他采取分层负责的管理方式;员工上万人之后,他只是站在旁边,合掌感谢员工们为公司效力。松下幸之助深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事业是靠人来创造的。我想,在一个有尊严的、宽容的环境里,人人都会发挥所长,欢喜奉献。
康瞧:大师之意乃是领导要懂得尊重和激励。
星云大师:管理是一门艺术。每个人资质不一,各怀妙有,只要善于带领,败卒残兵也能成为骁将勇士。最重要的是,要能看出他们的优点长处,给予适当的鼓励;看出他们犯错的症结,给予确切的辅导。尤其不能伤害他们的尊严,人需要正面的教诲才能健康成长。
康瞧:请大师再谈谈如何用人。
星云大师:这个前人早就谈过了:用人不疑。身为领导,应该做到:以己心来测度他情,以授权来代替干涉。所以说,还是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教育背景等差异,自然会形成不同意见,领导必须要以无私的心胸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人心最大的陋习是“同归于尽,嫉妒偏狭”。领导者胸怀海量,才能宽大和众,而只有融合,才能彼此交流,坦诚以待。“与人交,要有情有义:为人谋,要有忠有信。”你对人有义,不必领导,他也会愿意接受你、跟随你。否则度己不成,又如何奢言利济有情。
康瞧: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星云大师:—个人的度量有多大,成就也就有多大。
康瞧:在大师眼里,如何才算得上是一个好领导?
星云大师:我总结了一下领导的层次:下等领导,中等领导,上等领导,高等领导。
康瞧:大师详叙。
星云大师:下等领导,尽己之能。这样的领导,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了,忽略了团队合作的意义。不算高明。
中等领导,尽人之力。这样的领导能够让下属发挥出力量,欢喜工作。而上等领导,尽他之智。这样的领导不但会让每个人的力量都使得出来,还要把大家的智慧发挥出来。
高等领导,尽众之有。这样的领导可以让跟随他的人们,都能够尽职尽责,竭尽全力,奉献才智。大家在一起群策群力,群心交心,肝胆相照,同舟共济。
能上能下,高低上下部妙:上善若水,何妨委曲婉转
康瞧:《佛光山寺组织章程》明确规定:“本寺住持即宗长,六年一任,连选得连任一次,特殊情况下,2/3以上同意者得连任两次。”大师是这个制度的倡议者,又是践行者。1985年毅然传位于心平和尚。可是,你的徒弟和信徒都希望你不要离开。
星云大师:当年很多人不解。我说,交位以后,我在有生之年看到继承人在努力、在进步,让我欣慰,让我欢喜,何必一定要等我死后,让他们去纷争,那又何苦?
康瞧:不过有人在报纸上说大师是做了一个“坏”榜样。当然,这是正话反说——那些原本企图担任万年住持的出家人,从此可能坐立不安,是从善如流,起而效法呢,还是我行我素、把持不妨呢?大师呀!你立下了一个坏榜样!这很有趣。
星云大师:我常常告诫弟子应该看淡“上台下台”。因为能放下,才能更超越、更自在;愈是计较,愈是背着沉重的包袱。凡是容易下台的人,就愈有机会上台。有了“能上能下”的美德,就能不断更换位子,自然位子会更多;相反,对于只能上、不能下的人,每次到了要下台的时候,态度不好、言语不逊,那么以后想要再上台,就比较难了。
康瞧:可是还是有人看不透“下台”的“妙有”。
星云大师:上台下台,浮云一般。一个人舍去一些,才能得到一些;后面的脚抬起来,前面的脚才能迈出下一步。
康瞧:说到“放下”一词,当下很热,请大师继续明示。
星云大师:我举个例子吧。做人要像一只皮箱,提放自如。皮箱在我们有用时,就将它提起,不用时就把它放下。倘若不用皮箱时,你仍然把它提在手上,便是累赘:反之,要用时,没有皮箱,就会有不便之处。所以,我们做人,必须能够提得起、放得下。所提当提,所放当放,提放自如。有的人,对金钱放不下,做了金钱的奴隶;对物质放不下,做了物质的囚徒。
康瞧:放不下,很可怕。下不来“台”,也很忐忑。
星云大师:人生既有上台的时候,必然也会有下台的一刻。其实呢,我们还是要做好随时下台的准备。上台固然欢喜,下台也不必沮丧。下台后无官一身轻,还可以给别人更多的机会,受人尊敬;再有,不在台上演戏了,下台看戏岂不更好。何乐不为?重要的是,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应该以主角的心情尽力演好。这就是成功。
康瞧:不管台上台下,各有因缘,还是要有平常心。
星云大师:是啊,要以平常心看待风云变幻。这世界变化多快呀,惟有努力学习,才可精进有为。
康瞧:大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星云大师:其实,我们更要向自然学习。例如:学习小草的身段柔软,活得自然、挺立;学习流水的遇阻则弯,周转自如;学习和风的成熟万物,无私奉献……
康瞧:老子说“上善若水”,我们的确能从水之德中品味良多。
星云大师: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仁也i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柔而犯难,弱而能胜,勇也;导江疏河,恶盈好谦,智也。
康瞧:大师真是深谙水性也。
星云大师:“水深波浪静,学广语声低”,这是有修养的人用水来勉励自己。水,质性柔软,以高就低,遇物则转,所以能流出独特的曲线。人,何妨效水,以随缘转境的功夫,流出自己的独特流域,流出自己理想的曲线!悠游于天地之间。
康瞧:是啊,人在旅途,何妨委曲婉转。水还有一个品性,就是低姿态。
星云大师:人生处世懂得低调,则酷暑寒冬都美,南北东西都好,高低上下都妙,人我界限都无。
康瞧:都说,低调是种高姿态,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大师一定有锦囊妙计吧。
星云大师:回想一生,我常常遵循“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的观念来待人,不知结了多少人缘,免除多少纷争,给人多少希望,予人多少欢喜。所以,我一向提倡“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你对我错”,人人果能如此,人间何愁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康瞧:佛教说这世界是娑婆世界,凡夫说这世界是花花世界。如何看这个世界,也是人们如何行动的条件之一了。大师是如何看的?
星云大师:是啊,我们究竟要看些什么呢?在我看来:一、看内不看外;二、看静不看动;三、看人不看己;四、看好不看坏;五、看真不看假;六、看义不看利。
康瞧:好一个静观大千世界。还烦请大师指点什么叫“看静不看动”。
星云大师:在一切动的里面,都有明日黄花之感……一切动的都会过去,一切动的都会消失,一切动的都会变化。因为动的不存在,只有看静的。静态的,看山,青山常在看树,树木常青。其实,这也是相对的静。更重要的,是要看自己,看静态的精神层面。
康瞧:宁静致远。
星云大师:这个“看”很有学问,我们还要学会用好各种“镜子”。一、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二、用显微镜看自己的缺点;三、用透视镜看内心的欲望;四、用广角镜看社会的美好i五、用望远镜看未来的愿景;六、用凹凸镜看人生的起伏。
学会回头与转身:退一步“出世”,才能进一步“入世”
康瞧:方才请教了大师如何领导、如何包容与放下等,现在再请大师开示如何做人,才能安心、康乐、成功与幸福。
星云大师:做人要学会回头、转身。人间有许多的纷争、是非、痛苦、遗憾,皆起因于不知回头。平时我们只知道向前挤进,甚至把自己赶入烦恼的牛角尖而浑然不觉。其实,凡事还是要有个转身的余地,遇到难题了,退一步想一想,眼前的世界可能就会宽广辽阔起来。
康瞧:大师非常喜欢布袋和尚的这首诗,多次在著作中引用: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六根)清净方为道,倒退原来是向前。
星云大师:农夫插秧,低着头就看到水里的天,一面插秧一面后退,退到后来,一田的禾苗也就插完了。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我们只有虚怀若谷地低下头来,才能看清自己的轨迹,了解自己的进程,调整方向,选择速度。
康瞧:是啊,很多时候,我们只有退一步,才能看得愈加清楚。
星云大师:有的时候,恰恰需要退一步“出世”,才能进一步“入世”。出世的时候,高瞻远瞩,洞悉天下;入世的时候,运筹帷幄,成竹在胸。
康瞧:此刻,我们就来一次回头吧。
星云大师:回头的世界常常比前面的世界更宽广。退让不是没有力量,而是智慧之举,更需要大勇猛。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回头。回头的过程是迈向更成熟、更有意义的另一个阶段。而转身,就是给自己留一点空间。
康瞧:用大师的话说,给人留“空”很重要。
星云大师:登上高台,得留梯子,才能下得了台:人情能够留一线,日后也才好相见。在待人接物时,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预留余地,才有回转的空间。有的人不懂得给自己留一点转圜的空间,给自己留个后路,到头来无路可走。所以,我们要给自己留个转身的余地。
不计较不比较,有舍必有得
康瞧:大师,现在人们的生活很好了。但是,还感到不快乐,这是为什么?
星云大师:一般人是从贪欲心中去追求快乐,从个人自私中去占有快乐,从物质享受中去寻找快乐……这样追来逐去,如何能快乐起来?
康瞧:不快乐,当然也就烦恼了。也是,谁能无烦恼?可是,如何少一些烦恼?
星云大师:人的烦恼无明都是从比较、计较而来。有了比较、计较,一切的分别于是而起,纷争也因此而生。从古至今,很多兄弟反目、骨肉相残,或是城邦战乱、烽火频仍,莫不是由比较、计较而起的。
康瞧:回想一下……确实如此。
星云大师:现在职场上也是如此。总是比较工作多寡,计较事务繁杂,哪能不徒添烦恼。人性在利益上就是喜欢比较,在多少上就是喜欢计较。一经比较,就有不平;一经计较,就有好坏。
康瞧:是啊,人们在生活中也总是容易起“分别”之心的。
星云大师:有些人很喜欢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诸如:我有痛苦,为何你没有?为何你这么好?为何我如此差……一有了比较、计较的心,就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与烦恼。凡事不与人比较、计较,就好像“你骑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康瞧:大师,可是我不比较、不计较,也还是烦恼?
星云大师: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如果你成日向外追逐、四处攀援,想要知道的太多:眼睛想要看,看到不顺己意的就不欢喜;耳朵想要听,听到不悦耳之言也不欢喜:吃得不合口味也不欢喜;口无遮拦,说出麻烦与事端来,也是麻烦重重。这种种困扰缠身,当然身心热恼,不得清凉。
康瞧:烦恼,还是心不安住,不持静啊。古人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凡事,我们还是要看淡一些为好,尤其涉及到功劳、荣誉等,这样就能“想吃饭就吃饭,想睡觉就睡觉”了。
星云大师:我曾说过:不怀恨,不怨尤,就会少烦少恼;不计较,不比较,必然多助多缘。
康瞧:现在,大家都谈舍得,却又舍不得。当年,大师为佛光山定下了四大工作信条:
“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那么,如何“给得起”?
星云大师:你自己首先要具足信心、欢喜、希望、方便,才能给得出。再有,我们不妨这样想:施即是福,舍方有得。
荣辱毁誉时要忍得住、耐得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康瞧:我们谈放下,谈舍得,但不能不谈成功。如何才能成功,请大师开示。
星云大师:人生好比一条“路”,要靠自己走出来。渴望成功是对的,但是,必须先建立良好的观念,否则可能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康瞧:大师所言“良好的观点”,指的是什么?
星云大师:自觉的使命感。有了使命感,才会有责任感,才能恪尽职守,才能勇敢担当,才能自我健全。我经常对徒弟说,别急,先学会做人。生命可贵,无常迅速。学习做人,才能发挥生命的价值。成功的条件,在于自身的健全。“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没有经过春耕夏耘,如何能有秋收冬藏?成败之间,操之在我,能不慎乎!
康瞧:慎乎。可是,现在人们整天忙忙碌碌的,如何忙得好?
星云大师:忙,像一把锋利的慧剑,能断妄想的葛藤;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为神奇;忙,是营养调剂的补品,使人生充满生机。
康瞧:大师这样看忙?
星云大师:其实,还是要做到:人忙心不忙。
康瞧:那么,如何做到身忙而心不忙?
星云大师:同样是忙,有的人忙得一团纷乱,忙得很辛苦:有智慧的人,按部就班,忙得气定神闲。所谓“人忙心不忙”,就是要懂得交办,懂得授权,懂得分工,懂得指挥……这样的人,再忙也有安闲的时候。懂得忙里偷闲的人,常常从忙的当中觉得人生充实,活得有滋有味。
康瞧:看来,这忙也有技巧。
星云大师:当然。不能不甘不愿的忙。有的人忙得不甘不愿,那是最苦的人生。
康瞧:人生,其实是向死的,大师如何看待生死?
星云大师:我用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体验到:生,未必可喜;死,亦未必可悲。生死循环本是天地运转的常道,人死了只不过是换了一副躯壳罢了。人最重要的是把握当下,不负此生,不负他人。
康瞧:这是大师的体悟。可我们凡夫俗子,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印度文中,“佛”的意思就是“觉者”,佛陀是一位觉悟的圣人;而人则是尚未觉悟的凡夫。那么,芸芸众生,如何悟道?
星云大师:我出家剃度时,师父为我取法名“今觉”,并且告诉我:“不可以小看这两个字!能够当下做到,就不愧出家之道。”我从此将这短短的一段话铭刻于心,并且时有所感。后来我一直鼓励徒弟或信徒,学佛修行,贵在每日反观自照,小觉小悟,久而久之,自能大彻大悟。
康瞧:凡事还是要从一点一滴开始。
星云大师:灯光都是慢慢变亮的,有一些是自性中原有的,有一些则是慢慢诱发出来的。别妄想一下子大彻大悟,但每天有一点小小的开悟是可能的。一生中,我们就是不断用心天天去开悟的。
康瞧:不断用心,需要的是忍耐的精神。当下,人们的志气大,但气也大,稍有不顺,火冒三丈。
星云大师: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气息调理得平顺和缓,生起欢喜心,产生欢喜的气息,则别人接触到我们也会欢喜接受;不欢喜了,生气了,不但别人会排斥,自己也很难受。
康瞧:大师,我们如何“调气”?
星云大师:我说这样四句话吧:争气,不要生气;生气,不要怄气;怄气,不要泄气;泄气,不要赌气。
康瞧:太好了。我个人的感觉是,尤其不能怄气,气大伤身。
星云大师:对呀。如果真的控制不住脾气,就干脆明讲“我要生气了”。真把气闷在心中会伤害自己,气最好要有出处。再有,泄气也要不得。“佛靠一炷香,人靠一口气”,有气才能励志向上。赌气,更是要不得。人常常因为赌气,失去理智,闯下了大祸。
康瞧:这样说来,这“气”里的内涵真是气象万千。
星云大师:能忍者,善养浩然正气,因此不卑不亢;无力者,总是垂头丧气,所以精神涣散。君子者,谦下处众,因此所到之处,都是一团和气;小人者,仗势欺人,所以身置何地均为乌烟瘴气;有为者,虽泰山崩于前仍气定神闲,面不改色;无能者,遇小事临身就气急败坏,惊慌失措;乐观者,英气焕发,人见人喜……归根结底,不能生气,生气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气一发出,心中的力量也就随之瓦解。
康瞧:那么如何让“气”服务于我,祝吾侪成功。
星云大师:为自求进步,应该以养气代替怨气:为成就事业,应该以和气代替意气。世间上没有人处处得意、天天欢喜,有时不如意的事情会接踵而至,觉得自己受尽了委屈。但是,生气就能解决问题吗?生气不但不能成就好事,反而还会坏事。所以,生气的时候要先忍之于口,不要轻易骂人;再忍之于面,不要展现愤怒的样子;再忍之于心,心不气了,最后就没有事了。荣辱毁誉时要忍得住、耐得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康瞧:大师说过,对于逆境,先忍之于口。是为下忍;再忍之于面,是为中忍;如果能做到凡事不动心,那才是上忍。
星云大师:做人,还要忍得住时间。有的时候,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可以忍耐一年,两年就不行了;可以忍耐两年,三年就不行了……这样的忍耐功夫还是不够深厚,世上有的事情往往要一忍再忍的。你要耐得住时间,物换星移了,人就成长了,也就是离果子成熟的时间不远了。
所谓修行,就是先把人做好
康瞧:现在很多人都讲修行,最后,请大师开示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星云大师:这很简单,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做官的人,为民服务,遵纪守法……这也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康瞧:这些行为。还是在修心。
星云大师:对。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固然重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所谓修行,就是先把人做好。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隗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倘若,做人尖酸刻薄、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阴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能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