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画·杜诗·苏评

2012-12-29陈昌友

书屋 2012年8期

  笔者这里说的“韩画”,指的是唐代著名画家韩幹所画的马。务请注意的是,唐朝还有个姓韩的画家,是著名画作《五牛图》的作者韩滉,此位牛、马都能画,因为一字之差,不要弄错。
  “杜诗”即杜甫那首题为《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涉及绘画并引起所谓一樁“公案”的诗。此诗较长,有四十句之多,但写到韩幹只有四句,即:“弟子韩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韩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伤。”从这四句诗,我们知道韩是曹霜的学生,曹也是当时著名画家,“兰田人,天宝初年,入为供奉,善写人物,尤工鞍马”(引自潘天寿《中国绘画史》)。我们诗圣的这首诗本是“赠曹将军霸”的,因此这儿也得简略说说曹霸。曹霸是大名鼎鼎曹操的后裔,是唐代著名画家,开元时期常被唐玄宗召进宫里画御马及凌烟阁的功臣图。后因事获罪,削藉为庶人。安史之乱后,流落四川,以作画为生。代宗764年,杜甫在成都与之相见,回忆开元往事,这一对顶尖级的诗人、艺术家因着同样困顿之遭遇、蹇厄之命运,可谓真正的感同身受,杜赠诗主要叙述曹霸家世概况,重点描写他绘画的高超技艺和曾有过的春风得意,诗末对其落魄命运表示感伤。对这首诗,笔者有不解者有二:其一是我们的大诗人在临近结尾前为何插了上述提到的四句,这四句从整体看尤显突兀;二是即使是为了衬托该诗的主体人物曹霸,但也不能理喻,因为衬托无外乎正衬或反衬两种方法。正衬就是肯定这个入室弟子韩幹艺术成就,所谓名师高徒,相得益彰;反衬就是以韩的不足显示曹胜一筹,但杜甫的描叙称得上不无龃龉,一方面说韩似乎也很行,“画马”能做到“穷殊相”——而能做到每画极尽生动神态各异,那也是相当了得的功夫。但接着又说韩“画马不画骨”,已致“忍使”——也就是杜甫的不忍看到的效果:赤色骏马呈现的是“凋伤”之相,所说的“画肉不画骨”。这问题就严重了,这分明是马的结构有问题嘛,如果学生连结构都把握不了,那作为老师的曹霸则多少有“教不严,师之堕”的问题了。
  关于杜甫这首诗,笔者的想法是,即使是被后人景仰有加的诗圣,也不可能首首都是精品。对笔者这番评说予谓不信,可找来全篇读读,也许会产生同感。至于韩幹的马画得如何,杜甫评马本身是否符合事实(即是否符合韩幹的作品所画的马),那是属于绘画艺术批评的另一个问题,下面将结合杜诗发表后引发的“公案”一起来分析评说。
  原来事情是,宋代大才子苏大学士读了杜甫这首诗大不以为然。我们知道,苏轼是个全才,公认的诗文、书、画皆精,我等普通人是不敢置喙的,但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是这么评价的:“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也不算大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话虽如此,苏东坡的文艺成就也算很高了,而且苏是笔者最喜欢的古代文人中的首位。他的诗文影响一代一代的读书人,尤其是他的人生态度让人景仰!
  具体到评画方面,苏轼应当算是内行吧。他在《题韩幹牧马图》一诗中写道:“众口舐笔和朱铅,先生曹霸弟子韩。厩马多肉尻脽圆,肉中画骨夸尤难……不如此图近自然……”显然苏子对杜的“画肉不画骨”有微词,持否定意见,苏肯定了韩幹的马。《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彥远也以为:“杜甫岂知画者,徒以韩马肥大,遂有画肉之诮。”(转引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杜甫真的不懂画吗·可诗集中至少有四五首是评画的。幸好,韩有画马的真迹存留于世,否则笔者真不知如何评说。不过,从《中国传世名画》中只看到《牧马图》与《照夜白图》。在画后,除有作者简介,对作品也有简单鉴赏性说明。前幅是这么说的:“韩幹所绘马匹,体形肥硕,态度安祥”,“创造了富有盛唐时代气息的画马新风”。《照夜白图》则说:“乃唐玄宗爱骑。”该画倒也精神,“仰首长嘶,似欲奔腾”,但两画中的马皆“肥硕”确为事实。笔者揣想:想必宫中条件特优越,其“厩马多肉尻脽圆”——连苏轼诗中也不否认“多肉”的事实;或者唐时以肥为美,所谓环肥燕瘦,连动物也难免俗——真乃一个令人羡慕的盛世呀!总之,杜甫老先生以为肉包住了骨,未见骨骼(也就是结构)。鄙人也只觉得肥厚太盛,比起徐悲鸿先生的马,无论结构、动感可以说是另一回事。
  我们今天能见到韩画的马太少,兴许也有精悍型的;也或许这是当时一种范式,就亦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是一种范式一样(尤其是后者)。创造范式应当说是艺术成就的最高表现,艺术的虾不同于实际的虾——是齐白石创造出的范式——如今人们画虾似乎没出这个路数。
  笔者没看到曹霸的马,但看到了韩幹所画的马。韩幹的马,由画作本身作了说明,也包括苏轼也不否认——“厩马多肉尻脽圆”的事实。说肉包骨也应当是客观的。这里撇开马的“是非”,谈谈由此引发的思考:有关艺术的批评——尤其是在当前文艺界对批评的重视与提倡的大背景下,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批评厥如。只听到一片说好声,这现象也有些年头了!尤其是对名人、大家级的。苏轼就是这样的,如果苏轼真是画家,他算是圈中人;杜甫是潦倒的诗人,他不是“画中人”,因此说出了皇帝没穿衣服的实话,于是,苏轼站出来反驳,维护韩幹的作品。但苏轼还不属于人品问题,是不同的艺术感觉,至多是为名人讳,或有定势思维——以为大师的作品件件精品;
  二、我们因条件所限,没有看全,也无法看全,同时代的人也有无法看全的情况。因一叶障目的评说,或以偏概全的评说,显然都不是客观准确的。
  杜甫虽在《丹青引·赠曹将霸》这首诗中对韩画的马提出了稍显不足之感的看法,但在另一首诗中却说:“韩幹画马,毫端有神。”(《画马赞》)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杜甫看到了很多,甚至是韩的作品全部,因此说出了整体中的差别。而我们看到的更少,宋朝的苏轼对唐朝的韩幹的马也不可能看到全部。
  全部的作品会是如何,即令大师(更甭谈一般作者),有极品有佳品,有一般(所谓能品),但大师一般不会在水平以下。大师、巨匠的名号是人们对其整体作品水准的确认,它不受其中有一般的作品的影响。
  比方说,鲁迅的小说达到的高度至今无人企及,但这不等于说都达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已》、《伤逝》那样精典性高度。最近笔者就在《文学报》“新批评”栏目,读到一篇文章指出《故乡》中四、五处笔误,并说“无意贬损鲁迅先生的形象”,“旨在说明伟大的作家也不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秋声聒:《〈故乡〉中的笔误‘有木有’》,2011年12月29日)。也不要以为曹禺所有戏剧都与《雷雨》那样达到震动了国际剧坛的水平。前些时从《文艺报》上读到一则直言批评的文字,是黄永玉写给曹禺关于曹禺戏剧创作问题的信中的话:“……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张帆:《一篇难做的大文章》、《文艺报》2011年12月16日)。
  三、再说说画界。齐白石、张大千等前辈老先生,其作品是否件件精品显然也不可能。为名人讳、为大师讳、笼而统之说好,或笼而统之说差,这都是不可取的,既贻害大众的鉴别,也无益于作者的提高。下面的两则批评也颇说明问题:已过世的大翻译家傅雷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给黄虹宾信札中对张大千的批评:“大千画会售款得一亿余,亦上海多金而附庸风雅之辈盲捧。鄙见于大千素不钦佩,对其所临敦煌古迹多以外形为重,至唐人精神全未梦见……”
  同样是傅雷的另一则批评,是对吴湖帆的某次展会,作如是说:“吴湖帆君,近率其门人一二十辈,大开画会,作品类多,甜熟趋时,上焉整齐精工,模仿形似,下焉者五彩杂陈,难免恶俗矣。……计固良得,但去艺术则远矣。”(引号内均引自张瑞田《傅雷眼里的张大千和吴湖帆》,《文艺报》2011年12月23日)
  以上几则批评启示我辈,要像黄永玉、傅雷、秋声聒以及古人杜甫那样完全立足于艺术的立场上,理性而直率地看待同时代的大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公正与智慧正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