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微博学
2012-12-29李妍
今日文摘 2012年6期
中国官场素以低调、神秘的面目示人,而最新出现的微博,却以亦公亦私的表达方式透露着其中的蛛丝马迹,甚至,微博已经作为一扇半掩的窗,开始表露出官员们的脾气秉性、官场的明暗规则和政界风气变幻。
副职最爱博
在微博上,温吞的叶青很火爆,被称为“中国最具个性官员”。他在腾讯徽博的主页右上角显示:叶青,民进湖北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南财大外国财税教研室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现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广播4692条,听众1358385人。2011年,他超越众多高级别官员,跻身“十大公务人员微博排行榜”第六位。“我有自信不会说错话,因为我有理有据,对事不对人。”叶青坦承,他爱说话。
“在开博官员中,厅级干部发微博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好评度最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刘鹏飞说。叶青对此解释:“厅级官员‘专家’居多,都是具体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谈起各领域的现实问题,比较有话语权。”相较之下,部级官员统管全局,发言压力较大,掌握的信息也比较笼统,处级官员则级别较低,影响力不足。
查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8月评选出的“十大公务人员微博排行榜”,其中有7位都是“副职”。同为副职官员的叶青认为,“副手”没有“一把手”压力那么大,“言论相对自由”。当然,还有一个很实际的原因是,“副职官员比较多,一个局里副厅级官员七八个,升迁渺茫,所以反而少了如履薄冰的功利心,愿意仗义执言,搏个刚直不阿的好名声。”
侦察与反侦察
根据新浪微博在2011年11月公布的数据,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经超过18500家,其中个人官员微博8628个,覆盖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但很多官员早早开通微博,却罕有发言。“在政务机构微博中,约1/3没有任何发言,过半的政务微博发言小于10条。”刘鹏飞分析说,“其实很多官员都在‘潜水’,或穿上‘马甲’。”“潜水”作为网络用语的解释是: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隐秘地观看共享信息或留言,而不主动表露自己身份的行为。
马博士供职于某高校公共关系研究所,最近有了一个新名号:政务微博分析咨询师,经常通过数据分析来为基层官员们做微博培训。他介绍了他所了解的“微博政治学”。一位热爱“潜水”的某省局级领导曾对他说:“潜水”无异于“微服私访”,可以不动声色的体察民情,也可以不留痕迹的检查窥视。该领导总结,他最关心的三大要点:一、手下都在写什么?有属下频频抱怨加班、下基层的辛苦,他便在心里默默贴上标签——此人懒惰娇气。二、什么时间写?有的官员在上班时间仍频繁刷微博,从笑话到美食。他便会有意多安排点工作。三、属下“关注”谁?被谁“关注”?属下的人际关系、群众基础、兴趣喜好一目了然。
但下有对策,该领导手下的科长想出了好办法——穿上“马甲”就可以“反侦查”。“马甲”,即网络用户的“替身”,是指除实名认证公开微博之外,还有一个悄然隐藏的第二微博。在实名微博上,这位科长关注时事、经济、文化,发言三句不离“和谐”、“百姓”和“职责”。在“马甲”微博上,这位科长关注音乐、旅游、明星,发言多是围绕“享受”、“情感”和“时尚”。而且,上司自鸣得意的“微服私访”早已被科长看穿。“我发现有一个用户同时关注我和好多同事,排查一下,肯定是领导。”科长对此“三岁小孩的伎俩”很不屑。
说话的压力
让诸多官员却步的前车之鉴是国内首位实名开微博的厅级高官——伍皓,因为争议不断的微博风波,一度成为舆论焦点,并在今年年初从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调任云南省红河州宣传部部长,网友称其为“首位因微博被贬职的官员”。伍皓也曾发微博感慨,“官员开微博,就不能有自我,虽说很残酷,但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只好如此。”
同样感受到压力的还有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他坦言,开微博什么也没得到,还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和风险,稍一讲错话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曾有上级领导告诉我,有些事情我支持你,但你不要通过微博、博客在网上发表,可以通过内参来反映。”
今年年中起,微博等新媒体被列入中央党校的培训课程,国家行政学院也专门针对官员培训开设了微博技能班。四川、广东、新疆等地,微博已被列为干部培训必修课程。在浙江,“微博与领导工作”出现在官员脱产学习班的课程表上。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其中一个重要的要求是,在敏感事件、突发事件上不要随意表达个人观点,要时刻记得代表政府发言,等待‘准确消息’,统一口径。”廖新波感叹道:“政治环境很重要,广东的政界氛围还是比较开明的,尚且有压力,更不用说比较保守的地方了。”
在南京,南京市政府已明确“下文”规定,“官员对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1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少讲官话。”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表示,“目前政府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在于没有真正找到一个对公权力有效的制约机制,而在对政府公共行为监督方面,建立在公开透明基础上的微博恰恰是不可替代的力量。”汪玉凯认为,“微博问政”已是大势所趋,在新媒体的促进作用下,政府迟早会变成“玻璃房”,接受民众的监督。
(王勇荐自《中国经济周刊》)
责编: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