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哭的孩子有奶吃?
2012-12-29朱仲南
今日文摘 2012年6期
有不少人平时聪明,实质上很蠢。有一句流行的话很多人奉为宝贝一样,经常使用。这句话是“爱哭的孩子有奶吃”。
不少人信奉这句话,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本来这句话是源于生活的,但被人“高于生活”地使用。这话有可能是说一个妇女带了双胞胎,一个乖,老老实实睡觉;一个不乖,老哭。一哭母亲心软了,就给他奶吃,这孩子就不哭了。于是人们总结道:不哭的孩子真笨,少了吃奶的机会,还是爱哭的,爱闹的占便宜。于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就经常学那爱哭的孩子那样,向顶头上司诉说工作不如意啦,房子光线不好啦,工作不好做啦,工资、奖金少啦,职称没评上啦,干了这么些年应该提拔啦……
总之,这些话有真有假,但其中一条,他们觉得抱怨好,觉得哭一下好,让人心软,让人可怜,就会得到施舍。这些人一旦真的哭出施舍来,就会说:你看,叫一叫东西就来了,不要逞能,逞能什么也得不到。在这里逞弱倒成了正确的事情了。
人到了这份上,就已经上升为可悲了。如果更多人信奉这一点,那就成了一个抱怨的社会,这个社会将不会再有笑声、歌声,而是到处充满哭声了。
强调难、想不付出、抱怨,这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难,在连绵的山上修筑长城,不难吗?要你拿二十个馒头到山顶都累,怎么运那些石头、砖块上去?可真有万里长城修起来了,这不是奇迹吗?
抱怨事情不可能,你想河南的红旗渠可能修起来吗?红旗渠真的修起来了。 那些抱怨的人、爱哭的人,能看到这种气势,能领略这种豪情,能享受这种欢乐吗?他们是不能理解的。
抱怨,诉苦,编造故事,坐享其成,已成为一些人生活的乐趣了,这是一种低级的情趣。这种由私心演变而成的恶习,人若沾染上了就像吸了毒一样,没有斗志,没有上进欲望,没有力量,没有创新,没有理想,没有是非观念。总之,犹如吸食了白粉一般。有家底的,吃清光。没有家底的,到处要,到处求,到处讨,得到东西,吃光、用光,又继续去要,去求,去讨,已成为一种习惯了。
你若同这些人淡心、淡理想,他总是悲观失望地强调这,强调那,让人感到世界上所有的不公平都发生在他身上。
笔者认识一个人,当年上山下乡,他被分去某农场。要知道,当年只要家有几兄妹的,就一定要下一个至两个。这位老兄在家收拾行李,心情不好可以理解,但我们想不到他居然发神经似的,对着帮他收拾行李的老爸大吼道:走,不用你收拾了,你根本帮不了我!你要当年去参加红军,去长征,至少参加游击队,我今天就不用下乡了。这位当工人一辈子的老人,悄悄地走开,坐到一旁。当时我的心差不多气炸了。男子汉下乡,苦一点,大家都知道,用不着如此对待老人。
也正是这位老兄,根本没种过几天田,常常回广州混。混了几年,顶替父亲招工回城了。到了广州一些人时兴出国的时候,我也曾听他骂过父母:倒霉透了,找了八辈子都没个亲戚在国外,连香港亲戚都没有,要出国,担保人都找不到!
后来东搞西搞,终于出国了。可前几年又回来了,又听到他在骂:唉,妈的,不走就好了,当时都是你们不拉住我,让我出了国。谁知道出去的那几年是国内发展最好的几年,错失良机。唉,运气不好啊!他骂人,抱怨,他到处求人成全他希望的东西,但他发展不了,他的聪明,他的斗志,变成了怨,变为了毒,使他没有知心朋友,没有合作者,没有人愿意和他共事,知道他品性的人都敬而远之,表面打哈哈,一分手如释重负,这种人是没有人信任的。
我们还见过一些人,交给他办一些事,事都没办,就抱怨,就诉苦,就说办不了。有的尝试办一下,根本不下工夫,不用心思,一遇困难,就抱怨,就不办,还说出许多理由。这些人你会信任吗?
不要信奉爱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你越相信,你离无能就越来越近了。
你想,把自己比作一个孩子的成年人,想着吃母亲奶的人,你想他会有作为吗?
(肖彦生荐自《给你一片坦荡》)
责编: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