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的工程实践探索
2012-12-29孙旭生
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5期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一直是近些年来的关注重点,学界对于创业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虽已取得一定进步,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面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急需要系统的改革。以工程实践的视角,探索创业教育,将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创业教育;工程教育;工程实践
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引进型创新转变为自主创新。创新型人才多数来源于高校,在国家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举措后,创业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新途径,与此同时,目前社会中缺乏大量的创业型人才,高校必须担负起培养和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而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以实际操作为基础的工程实践活动,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
一、以工程实践为理念的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而在工程实践教育的指导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工程实践将成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新亮点,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尝试与初探,通过具体的工程实践来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特别是对于未来创业所需要的技能做好提前准备,同时对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将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创业教育是高校学生创业知识的主要来源,高校学生缺乏创业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经验,因而学校的创业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教育作用。高校创业教育工程实践的现实愿景就是把高校大学生发展成为系统的、成熟的、有思想的创业个体,掌握相应的创业技术知识与能力,明确个人创业的定位点,了解企业运营中的注意问题,以及在创业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的技能,掌握如何在企业和社会背景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自己的创业组织系统。高校创业教育的工程实践的根本要求是教育学生在基于现代社会需求的背景下,能有效的基于市场进行创业活动,具有丰富的创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创业实战过程,尽可能的增加学生的实际创业经验,为今后学生的创业奠定良好基础。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也将有利于今后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成功,同时对推动中国的创业教育也具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启动或萌芽的落后现状,高校的创业教育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具体的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校的创业教育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不能有效的将创业教育与学生现实学科专业相结合,只顾讲授创业的意义及现有的国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意愿,但实际上又会将学生引入误区,片面的追求创业。也就是说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是一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形式化教育。其次,高校创业教育的精英化和目的化模式。国内的多形式的创业大赛,拉开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序幕,创业教育自开始便带有着浓重的精英化迹象,对少部分学生的创业想法进行指导包装,最终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创业大赛。一些学校设立的学生创业组织,多数也都只是精英化的机构,大部分同学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只能成为旁观者,或者是这种创业机构留存于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再次,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与国外的创业教育相比较,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具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具有丰富的创业实战和商业管理经验。在当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种现状将会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
(一)修订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的,同时课程体系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法中规定,高校的工程教育体系要实现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参与并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局。同时,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深入和具体化,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一种人才培养手段。目前国内的创业教育尚属于空白阶段,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与教材,因而应该修订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推动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的整合与贯通,高校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综合性改革,在开设的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和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针对学生目前所修专业进行融入创新教育内容的同时,着重将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进行专业渗透,从而培养和丰富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启发高校大学生将创业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并引导大学生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去寻找创业途径和机会。
(二)以创业实践教育研究推动创业教育理论学习
创业教育理论学习是创业实践的基础,拥有良好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学生创业实践前需要具备关于金融、财务、人事、市场、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单纯的以课堂讲授方式,授课未必有良好的效果。在创业教育中如果转以各类有关创业相关研究,并辅以相关技术发明、创新型实验、开放实验等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创业基础知识。在产品的推荐过程中实现创业教育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创业所必需的领导力、敏锐的市场意识、商业谈判技巧、市场评估与预测、启动资金募集、组织运作能力和为人处事的技巧。
(三)创业项目参与式的实践体系
创业项目参与式的实践体系,是以培养高校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的,通过让高校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创业项目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供具体的实践交流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项目可以是各类竞赛、企业项目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模式和途径。通过在创业项目中参与创业理念、创业认知、创业技能、户外拓展训练、创业实践、创业展望等方面的学习,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水平。同时,这种创业项目参与也有助于高校大学生进行自身综合能力比对,启发和鼓励学生参与外语学习、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各类职业资格、专业技能提升的学习与训练。
四、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的工程实践平台
高校创业教育的工程实践重点在于学生对所学创业理论的实践应用。高校应该着重加强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以建设基地为载体的实习平台,不仅对于完善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强高校就业体系构成的明显转变,实现自主创业的增加。
(一)构建高校校内创业工程实践基地
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在高校内建立工程实践基地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持。高校可以在各分属科技产业园建立校内实践基地。这种校内创业实践基地既可以是教学实习基地,也可以是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学生在大学的学习时间内,根据校内的实践课程安排,可以“足不出户”实现个人创业的工程实践。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各高校要依托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和人力资源,辟出专门场地建立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实践基地、创新技术实验室等,以满足学生创业实践的需求。在校内的工程实践平台中,高校可以利用创业工程实践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竞赛,并将创业竞赛形成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文化的带动作用。
(二)高校与所在经济区、政府联合开辟校外创业工程实践基地
以经济区、政府为依托构建校外创业工程实践基地,高校可以与所在经济区、政府联合打造高校创业孵化园,通过政府的牵头领导,经济区企业的投资合作,利用高校的资源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不仅利于培养新型产业,也有助于今后企业对其他类型的毕业生招聘。校外创业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具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新产品的开发。其次,有助于新兴企业的成长。再次,有利于政府在创业扶持政策中的完善。最后,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渗入研究提供论证保障。通过建立稳定的、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同时为创业与就业训练提供有力的保障。在高校校外创业工程实践基地建设中,要形成完善的组织制度,加大对高校孵化园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推动产学研的进一步发展,也从另一个方面推动国内创业教育实践研究,有利于国内创业教育的大发展。
目前,我国对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工程实践支持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使得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存在形式化,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工程实践应该系统的衔接起来,创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将更有助于创业教育的实效。高校教育者,通过工程实践育人理念,有助于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同时,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将工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又是一个教育创举。与此之外,将工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相结合也有助于创业文化的形成,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如何让学生真正的成才,如何创造更好地、不断向上的创业氛围,是值得我们每个高校创业教育者认真思考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