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为而成”思想与管理度的契合与启示

2012-12-29张薇卢小莉上官绪智

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5期

  摘要:《道德经》中的“不为而成”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道家学派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阐述,这些思想对现在企业管理有着重要指导价值:在管理活动中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不足,也不可过度,这样才能使企业良好运转,达到较高的管理绩效。
  关键词:道;无为;管理度;管理适度
  一、引言
  古代中国,无论是儒家的“君子三戒”说,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论,凸显的都是不为、无为的智慧。其中“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中的“不为而成”就阐述了一种高明的管理智慧。“不为而成”并不是真正的不作为,而是事先已经作为了,而且是充分估计到了各种情况,一切都在掌握中,所以真正事到临头,已经水到渠成,反而不需要作为了。
  “不为而成”的管理理念概括一下,可以说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对“道”(即规律)的洞悉和了然;二是在具体管理控制中遵循“有所不为”的原则。这也是一个真正成功或高明的管理者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在传统西方管理理论中,把管理过程做了太多的“有为”分解:计划、考评、激励、控制等环节无一不渗透着管理者的殚精竭虑,而这种严格而刻意的管理措施却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有时甚至会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就说明管理已经超出了一个度,也就是管理过度了。不管是管理不足还是管理过度,都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管理绩效的下降,甚至管理失败。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下思考,如何能够做到“不为而成”?或者说,如何在管理过程中把握好一个度,使组织能够很好地运转,并达到较高的管理绩效?
  二、管理度问题的界定
  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度就体现了质和量的这一统一关系,它是保持量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度。了解、认识、把握事物的度,对于我们科学、全面、正确地认清事物本事,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学家亨利·艾伯斯指出,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把下级的行为纳入一个轨道,以便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对于管理者来说,如何把握好管理的“度”,使企业能够按照管理者设定的轨道运行,并取得较高的管理效益,是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就像法约尔说的:“在管理方面没有什么死板和绝对的东西,这里全都是尺度问题。”
  管理意义上的度,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支配、控制和影响被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的程度和力度。管理意义上的度又可以分为适度和失度两种情况。所谓适度管理,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将辩证法中“度”的法则,运用到管理之中,使管理各要素的质和量高度统一,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时间、空间等要素优化组合,实现合理适度,从而提高工作效能的一种管理方法。企业管理专家谭小芳老师提出了37度管理理念:从医学的角度看,人体的正常体温不超过37度,超过37度后,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这就属于不健康状态。这里的37度管理理念所提倡的就是适度管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无过无不及”或“过犹不及”,通俗点讲,就是平常所说的“恰如其分”。
  管理失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管理过度和管理不足,这两种情况都是超出了适度的范围,一个“过”了,一个还“不及”,也就是没有把握好那个所谓的“度”。管理不足指管理工作没做到位,管理者没有履行应有的管理职能,比如组织协调不管不问,团队建设能免则免,员工士气听之任之,就造成的结果是整个组织运行不畅,执行力低下。过度管理则是管理者过分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能,事无巨细必亲自插手,比如决策实行一言堂,事事亲力亲为,结果是整个团队的运转完全依赖于管理者的意志,普通员工的作用大大弱化。
  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特点和独特的管理模式,要根据不同的工作进行适度管理。学会对度的把握,就是要学会管理的“分寸”和“火候”,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
  三、道家关于“不为而成”思想的阐述及对管理度的启示
  (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管理思想以“道”为基础,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老子用最高哲学范畴“道”来说明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只有“道”才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庄子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又提出了“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的命题。这一思想揭示了这样的管理理念:管理活动存在着规律,管理者应该重视运用规律,只有更多地掌握和运用规律,正确决策与领导,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不要强求,也不要强干,万物就能够“自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企业最初设定的目标。但是,实践表明,具体的管理工作千差万别,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方法,因此,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不断追求突破与创新,才能更接近真正的管理规律。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规律)这种东西,广大浑厚,表面看无所作为,实际上,它却左右着事物的发展趋势,是无所不为的。管理者若能遵循规律办事,则一切都将“无为”而治。因此,对“道”的把握是前提,只有真正领悟了“道”的内涵,才能理解什么是“无为而治”。比如汉代统治者就是对秦朝以来社会之“道”进行精当把握之后才提出并实行了无为而治,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并制定出一系列“有所不为”的具体措施,这也是遵循了历史发展之道。
  (二)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提倡的不是不为,而是要把握好一个度,什么应该为,什么不能为,也就是要“无为而无不为”,在有为的地方有为,在无为的地方应当无为,有所不为才能够有所为。
  首先,“无为”是不妄为,要通过“无为”的态度尽量达到“无不为”的效果。然而,“无为”并不是说不要管理,而是不要管得太多太滥,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用道家的话来说,有为和无为的标准是“自然”,而“自然”从本质来上讲是无为的,它从来不刻意而为,它的无为反倒让一切秩序井然。“无为”在这里是指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违背道德规范、损害大众利益的事,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同样的道理,那种时时处处、事无巨细都管的管理者,往往是专制的或低效率的管理者。这样做必定不能集中精力管好大事,相反,管得越多效果越差。
  其次,“无为”是少为。《道德经》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好静”、“无事”、无欲”就是对“无为”的具体解释。“无为”的涵义,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少为一些,不要违反规律任意地为。一个管理者无论其能力多强也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而且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就要求管理者发挥道家“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思想,把那些员工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充分授权让员工去做,尽量不要干涉,管理者只是起到指导、监督的作用,这就叫做“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他以看似消极的“无为”谋积极的“无不为”。这一点揭示了管理的至高境界:最好的管理不是纪律森严,迫使人人敬畏遵从、毫不逾矩;最好的管理者也绝非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处处严厉苛责。管理之道就在于如何通过“无为无不为”而达到“万物自化,天下自正”的局面。因此,高明的管理是不见管理,聪明的管理者是不见其人。当有人问到经营的秘诀时,“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回答是:“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他的这一理念实际上就是遵循了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思想。
  管理说到底是要实现目标,如果采用不恰当的管理手段,很可能会遇到风险。但是太少控制,或放弃责任和管束,又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内部失控的更大风险。因此,要保持一种平衡,把握一个度,进行合理的、适度的放权。企业管理者的“无为”,不是让管理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而是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管理者和员工做好各自的分工,发挥各自所长。管理者在原则和规章的指导下,充分尊重个人意见,给每一位部下与其职贵相应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层次的员工在规定的权利范围内能自主决策、自主经营,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企业永葆青春、充满活力。
  (三)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家的管理哲学是“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就像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去搅动它,否则只能吃到烂鱼,同理,治国时切忌胡作非为,政策多变则扰民,这样只能把国家搞糟。老子管理思想的精髓就是通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将这一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就是要顺应客观规律,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促使其变化,从而达到目标,这就足够了。
  在管理中如何达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境界呢?首先,管得少不是不管,而是要抓住管理的重点。作为高层管理者,每天的工作任务繁重,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如果事事都管、人人都问的话,纵使三头六臂也管不完,只能陷进“事事欲有为,事事不可为”的局面。因此,要抓住重点,集中精力去管那些关系企业发展的大事,其他的事情则放手授权给下属去做。其次,给员工提供一个适当宽松的工作环境,也就是制度化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控。如果管理部下时“天天搅动小鱼”,就不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既要翻,又不能搅动的过于频繁,否则弄的鸡犬不宁。在制度化管理中,做到“规范”固然很好,但一些企业往往陷入“过度”的泥潭。试想,当员工在录音、监控、顾客打分评价等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时,他怎么能专心、用心地做事呢?更不用说做到“发如内”了。这带来的最大的危害就是严重削弱了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和团队凝聚力。因此,制度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和完善,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真正地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同时,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组织文化的建设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企业的制度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完成工作,这样才能实现卓有成效的管理。但是一些企业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这就要在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既做到制度规范,又能够以人为本,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从而达到管理绩效的提升。
  四、结束语
  许多企业管理者非常重视对管理经验和方法的总结与反思,却总是出现面对同样的问题犯着相同的错误,或是想的很好但是难以实施的问题,问题就在于他们忽视了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对度的把握,没有抓住管理的实质,就是寻找管理度的平衡点或者适度管理的范围。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指出:企业的日常管理应强调程序化的科学性,而高层的决策管理应注重非程序化的艺术性,程序化的科学管理是对非程序化的艺术管理的一种约束,重在对其约束度的把握。然而世上最难的莫过于对“度”的把握。我们不妨从老祖先那汲取营养,认真思考“不为而成”的深刻内涵,这一思想不仅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各项管理活动,尤其是企业管理活动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管理活动中,能够很好地把握管理的度,在适当的时机、恰当的场合、针对合适的人选,采取正确的管理方法,必定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