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2012-12-29王苍林王春平

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5期

  摘要:文章依据2011辽宁统计年鉴的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选取了代表辽宁省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16项主要因子,建立综合评价模型。通过统计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依据处理结果对辽宁省44个县域的经济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发现影响辽宁各县市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资源禀赋等客观环境的影响,但也存在发展战略调整问题。针对评价结果,文章提出了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竞争力;因子分析法;指标体系
  一、前言
  县域经济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当前市场经济下最具活力、最具代表的部分,是保障全省经济持续增长的可靠动力。根据2011年《辽宁统计年鉴》,2010年全省地区总产值18278亿元,全省44个县的地区总产值为7658.48亿,较2010年增长了14.23%,占全省总产值的41.9%。全省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市)共计10个(仅次于江苏、山东、浙江),占全省县市比例的22.73%。进入百强县的县(市)平均人口71.58万,平均地区总产值419.21亿元,平均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1.98亿元。居于全省首位的瓦房店市,地区总产值6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597元。而作为全国百强县首位的江阴市,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00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30.7亿元,城镇人均纯收入30184,农民人均收入14898元。辽宁省的西丰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地区总产值仅为6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500元。必须认识到,辽宁县域经济实力同全国前列的县市还有很大差距,且省内各县市也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壮大县域经济,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和谐社促进新农村发展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全省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
  为测度辽宁省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本文依据全面、科学、可行、客观的准则,选取了能够反映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构建了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参照以往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依据辽宁省实际状况,本文选取了16项指标,以此全面反映辽宁省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情况。这16项指标分别是,年末总人口(X1)、城镇化率(X2)、国内生产总值(X3)、人均GDP(X4)、第二产业附加值(X5)、第三产业附加值(X6)、地方财政预算收入(X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X8)、城乡居民存款余额(X9)、粮食总产量(X10)、肉类总产量(X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1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13)、城镇在岗职工平均人数(X14)、城镇职工平均工资(X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6)。
  本文对16项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通过统计软件SPSS18.0对数据(来源于《2011辽宁年鉴》)进行处理,从而选取主因子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通过研究多个变量间相关系数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找出能综合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这几个随机变量称为公因子。再根据变量相关性大小分组,使得同组变量相关性较大,不同组相关性较小。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所确定的权数是依据指标结构的内在关系而定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各公因子间相互独立,信息交叉少。
  三、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
  利用SPSS18.0对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发现KMO的检验结果为0.724>0.600,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为0.000<0.050,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一)确定指标权重
  通过表1可以看到R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特征值大于1的前四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2.820%。解释了变量的绝大多数信息,所以提取了四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二)因子载荷矩阵及综合得分
  从表2旋转后的因子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在年末总人口(X1)、国内生产总值(X3)、第二产业附加值(X5)、第三产业附加值(X6)、地方财政预算收入(X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X8)、城乡居民存款余额(X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1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13)这九个指标上载负荷值较大,该因子反映了县域的综合实力、发展规模,可命名为经济发展规模因子,其特征值贡献率为44.264%。第二个主因子在人均GDP(X4)、城镇职工平均工资(X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6)这三个指标上载负荷值较大,可命名为人均因子,其特征值贡献率为14.120%。第三个主因子在粮食总产量(X10)、肉类总产量(X11)两个指标上载负荷值较大,该因子反映了居民的基本生活,可命名为生活因子,其特征值贡献率为12.258%。第四个主因子在城镇化率(X2)、城镇在岗职工平均人数(X14)这两个主因子上载负荷值较大,该因子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程度,可命名为城镇化因子,其特征值贡献率为12.178%。
  依据表1,利用主因子特征值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计算4个因子的综合得分,然后根据综合得分对辽宁四十四个县(市)进行排名。计算公式如下:
  令主因子的特征值为λ,则λ1=7.082,λ2=2.259,λ3=1.961,λ4=1.948,综合得分函数F==0.534F1+0.171F2+0.148F3+0.147F4。由公式可以计算出辽宁省四十四个县(市)的综合得分排名(见表3),可以看出发展规模因子对县域经济综合得分影响非常大。
  由于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分析方法与其他研究者有所不同,另外原始数据的来源也可能不同,因此所得出的县域经济排名顺序也有不同。
  (三)结论与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各县市实力悬殊很大。四十四个县里面综合因子为正的仅有十五个县市,且这十五个县市也差距很大。由于因子F1在综合因子中的权重比较大,可以发现F1数值比较的县域综合得分也相应的靠前些,但若要真正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必须在各个因子中全面发展,只有各项指标发展均衡的县市才能具有持续的竞争力。
  另外可以看出前十县(市)都是全省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除辽中县、新民市以外其余八县(市)都进入2010年全国百强县行列。排名第一的瓦房店市,在全国百强县排名13位,东北三省排名第一,可以看出瓦房店在经济发展规模因子、人均因子、生活水平因子、城市化程度因子上的单项得分都不是第一,但由于其每项得分都比较靠前且发展均衡,因此综合排名第一。归其原因,主要由于瓦房店地处沿海经济区地带,海上交通发达,且轴承、纺织、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以及金融商贸、房地产开发等现代服务业都很发达,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海城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大石桥市也都属沿海经济带,区位优势明显。排名后十位的县(市)中,朝阳县、桓仁县、新宾县、建昌县都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建昌县,由于其地处山地,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属于农业大县,因此其各项因子排名都靠后。虽近年经济一直有上升趋势,但总体竞争力仍然不强。总体而言,全省基本以农业县(市)为主,加工型县市仅有普兰店市、庄河市、海城市、新民市、瓦房店市、东港市,旅游城市仅兴城一市,其余多为农业或林矿县市。
  总体上看,排名靠前的县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尤其是二、三产业比例非常高,在战略上这些县市都注重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这些县市通常都是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健全。另外,可以看出只有提高工业比重、提高人均收入,真正做到藏富与民,才能保障县域经济与持续的竞争力。
  四、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产业机构调整,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各县市应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与服务行业的协调发展,增加第一、第二产业附加值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
  第二,发展特色产业。有特色产业的市县应根据交通、自然、历史、文化等特殊情况,做出战略调整;适宜旅游则发展旅游产业,适宜贸易则发展贸易,本着“亦农则农,亦工则工”的思想;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三,引进人才,勇于创新。落后的县市,大多都人才匮乏,缺乏创新,没有高科技行业,没有专业人才。政府应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引进机制,要建立健全后勤服务保障制度、奖励制度、培训再学习制度,鼓励创新、鼓励钻研,争取创造一种百花争荣的全新局面。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强电力、通讯、交通等方面的发展,为县域发展提供配套设施。尤其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的整体配套系统必须跟上来,以此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吸引更多投资者办厂经商。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