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传统特色农业振兴战略研究
2012-12-29司林波鲍安
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5期
摘要:区域传统特色农业是经由历史形成的在本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并且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传统农业。然而由于发展环境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区域传统特色农业在当前的发展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区域传统特色农业要实现复兴之路,就必须转变思维,在品牌、宣传、管理、科技、人才以及政策层面寻求创新和突破。
关键词:区域传统农业;特色农业;黄岩蜜桔
当下,传统特色农业在实现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加之地方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不够,往往处于不利甚至是频临消亡的境地。实现传统特色农业的振兴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工程。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特色农业,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以黄岩蜜桔产业化发展为例,对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具体战略对策。
一、区域传统特色农业的含义
通过对区域传统特色产业的研究梳理,我们可以给区域传统特色农业下一个定义,即经由历史形成的在本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并且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传统农业。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经过一定的时间考验,经久不衰,具有传统性。二是该产业在该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属于或者有望形成该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三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具有较好的市场化前景。基于区域传统特色农业在区域农业结构体系中已形成的重要地位,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传统特色农业振兴,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区域传统特色农业是历史的积淀,具有先天的优势,更是该地区的一张“活名片”。发展区域传统特色农业,打响特色品牌,可以提升该地区的名气,从而间接带动该地区的其他产业的发展。
其次,区域传统特色农业的发展及规模化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可以发挥区域特色农业振兴的龙头带动作用,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形成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发展走上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二、区域传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区域传统特色农业往往在历史上都显赫一时,如黄岩蜜桔始于三国,盛于唐宋,至今已有1700多年栽培历史。黄岩蜜桔总产量曾一度占全国蜜桔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平均亩产一直居全国首位。那时的黄岩蜜桔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开始走下坡路。黄岩蜜桔的现状并不是特例,几乎所有的区域传统特色农业在当前的发展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第一,产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二、三产业迅速崛起,挤占了第一产业的人力、资金、土地等资源;另外,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也使得第一产业的土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土地资源的减少对区域传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大的打击。黄岩蜜桔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尤其是万亩工业园区建设的影响,蜜桔的种植规模逐年降低,种植面积和产量明显减少,而且从事蜜桔产业的人员也逐渐减少,并且趋向老龄化。这些现实条件致使相当一部分的桔园处于无人管理或者是粗放管理的状态。
第二,思想观念落后,缺乏技术创新。区域传统特色农业历史发展悠久,从传统上继承了祖辈传承下来的经验,经验本身往往成为蜜桔产业创新的阻碍,老一辈的农民往往固守旧经验,不肯接受新的知识与技术。另外,也是由于有一部分地区从事传统特色农业的人员年龄普遍老龄化,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而在当今社会,没有科技作为支持的产业,是很难发展的。黄岩蜜桔就是个典型,不少农民世代从事黄岩蜜桔的种植,使得他们思想僵化,一直固守着“高贵血统”,坚信自己的传家技术是最好的而不愿意创新改革,不愿意接受新的技术。
第三,分散经营,抗风险能力差。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全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大部分农户实行承包到户,多采取一家一户的家庭生产经营模式,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些不利结果,如种植地块小,种植分散,品种繁杂,生产成本高,技术应用难以到位,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的能力弱,并且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关联性差,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黄岩蜜桔也有类似的问题,据黄岩林业特产局统计:农户多采取分散式经营,全区共有92397户,每户不到1亩桔园;到2007年底,全区各类柑橘专业合作社仅8家,社员数573人,面积3200亩。全区种植蜜桔5亩以上的果农仅78户、1532亩,不到柑橘总面积的2%。
第四,缺乏品牌保护意识,管理不力。区域传统特色农业往往由于是自古传承下来,缺少品牌意识以及统一的管理。传统特色农业产品享有盛名,极易成为仿冒者“热捧”的对象,再加上如果自身缺乏品牌意识以及统一的管理,就更加容易导致“盗版”猖獗,在市场上真假难分,以劣充优,严重影响了其本身的声誉。黄岩蜜桔的牌子就曾“遍地开花”,缺少统一管理,导致不少其他地区的蜜桔随意打着“黄岩蜜桔”的旗号,进行售卖,严重影响了黄岩蜜桔的声誉。
第五,缺少宣传,品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一个好的产品能成功推向市场,宣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区域传统特色农业想要在市场上占领有利地位,宣传是不可忽视的。但在现实中,区域传统农业往往一方面被自身的传统性所束缚,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另一方面往往自认为其名声在外不需要再进行“二次包装”,殊不知自身正在逐步被历史的潮流所吞噬。以黄岩蜜桔为例,黄岩蜜桔的悠久历史和品牌优势无疑是外地新兴蜜桔所无法拥有的独特优势,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品牌保护滞后,宣传力度也不到位,尽管曾经历过家喻户晓的历史巅峰时期,但至今日,尤其是年轻人却鲜少有人知晓,反而是最新崛起的一些经过大肆宣传的新兴品牌,讨得了众人的欢心。
三、区域传统特色农业振兴的战略对策
黄岩蜜桔产业在经历了短期的下滑和衰落之后,在台州市、黄岩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和种植户的合作下,通过加强技术改进与创新、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扶持品牌建设、弘扬黄岩桔文化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实现了产业复兴。黄岩蜜桔是区域特色传统农业实现复兴的比较成功的案例,其中地方政府在振兴传统特色农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黄岩蜜桔成功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归纳出政府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走向成功的战略思路和基础经验:
(一)品牌战略
全球经济正在不断趋于一体化发展,伴随着消费趋同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即使是以前靠质量取胜,靠位置占优的农业,也开始讲究起“牌子”。各区域农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正在逐步加剧。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实际上品牌也正在成为区域农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没有竞争力的品牌或者现有的品牌经营策略不适应市场要求,就终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区域传统特色农业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只有依靠品牌才能占领市场,才能为农产品增加了一定的附加值。而在区域农业自身努力的同时,政府也要帮助所在地区传统特色农业打响品牌战略。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培植区域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整体规划,对区域优质农产品实施奖励机制,鼓励商标注册,激发其创优争牌的积极性,扶持其走上精品效益农业之路,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辅助农户及农业企业进行品牌管理,弥补特色农业产业自身的自发性、盲目性、局限性等不足。
(二)宣传战略
一个好的品牌的塑造与经营离不开宣传。宣传力度大小,以及是否符合市场以及顾客心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市场份额的大小。好的农产品只有通过宣传才能广为人知,才能进入顾客的消费视野。
当然,宣传最主要的还是靠农业生产者及加工者本身,但是政府可以投入资金,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等形式进行宣传,予以政策倾斜,鼓励区域农业走出本地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提高区域传统特色农业的知名度以及扩大影响力发挥助推作用。
(三)管理战略
管理出生产力,管理出效益,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对于区域传统特色农业来说,仅仅依靠自身管理,由于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盲目性,而这些不足,可以通过政府进行宏观上的调控,运用政策杠杆来加以克服。
政府可以成立扶助特色农业发展的专门小组,通过积极沟通、联络,加强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引导,积极促使农业规模化生产,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从而鼓励土地向合作社集中,还可以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积极促进农产品二次加工。同时,及时提供和发布农产品的供求动态,合理调配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供给,防止出现“谷贱伤农”现象的出现。
(四)科技战略
在现如今,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邓小平很早就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于区域传统特色农业来说,一方面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单亩产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大幅度提高整体价值。
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与新兴科技农业相比,区域传统特色农业的一大弱点就是科技含量不足。因此,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特色农业走科技兴农之路,一方面对产业进行各方面的科技指导,可采取请农业专家或者产业中的成功人士进行讲座、下乡指导,建立服务站,并在站里引进高科技人才等方式来普及科技,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建设一系列高科技农业项目和示范基地,推广核心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补贴农业生产及加工引用最新技术,鼓励进行技术创新。
(五)人才战略
科技战略和人才战略可谓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并且进一步提高人才的技术水平。而另一方面科技是精神物品,需要人才作为物质载体以及传播工具,人才贯穿于科技的创新、传播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乃是科技活的灵魂。所以只有实行人才战略,才能真正的落实好科技战略。
政府要重视区域农业的智力投资,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切实发挥人才以及科技对于区域传统特色农业的重要作用。
(六)财政扶持战略
财政扶持一方面为上述战略的实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区域传统特色农业自身更快更好的发展。政府要加强对于区域传统特色农业的财政扶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有针对性的扶持。资金扶持之前要做好调查分析,扶持方案要量身定做,针对其弱项进行重点扶持,如基础设施的完善,科学技术的引进,品牌的打造等等。这样也就使得有限的资金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也可以财政担保等形式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积极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引导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形成。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对于区域传统特色农业并不是“管”得越多越好,也要充分考虑到自身以及市场的作用。同时各地政府对于本地传统特色农业也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地硬搬硬套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轶男.品牌建设对企业的重要性[J].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