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测度及差异实证分析

2012-12-29李峰赵怡虹

中国经贸导刊 2012年32期

  摘要:利用因子分析法,对1978—2006年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处于非均衡状态,经济性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程度较严重,社会性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程度正在强化。其中,地方财政能力差异,转移支付制度以及GDP晋升制度是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 区域差异 因子分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全国范围内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战略。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基于我国区域和发展阶段,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对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地区差距与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战略提供实证基础。
  一、指标的选取与分析方法
  (一)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照《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的评价体系,主要从产出、效果两方面,选取涵盖两大类基本公共服务的19项指标,来衡量我国省级单位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利用转换公式■将部分逆指标转化为正指标,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间量纲不一致以及数量级差异的影响。数据主要来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或计算所得。其中,由于数据不全,海南、西藏并没有包括在内。2006年之前重庆数据并入四川省,2006年之后,重庆和四川的数据单独计算。
  (二)因子分析法
  首先对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理,提取几个包含原指标大部分信息的公共因子,计算综合因子得分。然后利用因子得分评价各省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相对水平。使用因子分析法之前必须进行检验,以判断该方法是否适合。本文使用了巴特利特球体和KMO两种检验。
  通过以上检验后,按方差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标准,提取因子f,以f方差贡献率占所有f总方差累计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数λ,构造各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综合得分F模型:
  ■
  综合因子得分F的大小反映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相对高下,它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用于地区间的横向比较,但并不代表某一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绝对水平。
  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及其分布特征
  (一)从时序来看,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始终处于非均衡状态
  总体来看,我国各省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可分为三类不同的地区:第一类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即因子得分为正数;第二类是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第三类就是严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①。表1列出了因子分析的最终分类结果。
  从表1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始终处于非均衡状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始终仅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始终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左右,其中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始终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仅在1985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分布相对较为均匀,接近于1/2的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多达到10个。从各个省份的地域分布来看,三类地区大致在全国是东、中、西的分布格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由东至西依次递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比较大。
  (二)经济性与社会性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状况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性与社会性基本公共服务的地区间发展趋势有所不同。相对而言,社会性基本公共服务的地区间分布较为均等,但从长期趋势上看非均等程度有所提高;经济性基本公共服务从绝对量上说非均等较为严重,但非均等程度正在不断下降。社会性基本公共服务的各指标绝对数值均小于0.5,变异系数总体变化不大,均等化的程度相对较高。对于经济性基本公共服务而言,地区非均等程度在绝对数值上远远超过社会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显示地区间非均等化程度仍然相当严重。但从发展趋势来看,1995年之前非均等程度在持续上升,之后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大幅度减小,表明经济性基本公共服务地区间非均等程度正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
  三、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
  (一)地方财政能力的差异
  地方政府已成为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主要提供者,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税基和可征税潜力的差别,引起各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不一致,这种差异成为引起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地方财力越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劣。
  (二)均等化效果不明显的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可以缩减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但事实上,我国实施的转移支付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用于均等化目标的转移支付项目比重太低,总额所占比例尚不到10%,所起的效果有限;另一方面,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过大,且运行不规范,执行中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GDP过度追求弱化地方政府投入基本公共服务的意愿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地区差异与我国GDP晋升体制直接相关。这种体制表现为偏好短期内GDP和税收收入增长,对其他长期目标相对忽视,表现为“重投资、轻民生”。财政资金投入到容易产生效益的经济性服务领域,对于“软约束”的社会性公共服务领域,财政资金在投入规模和投入效率上都较低。
  四、结论及建议
  一是逐步缩小直至取消激励地方政府追求经济总量的税收返还和原体制的补助,减少地方政府过分追逐GDP的负面效应;二是重新建立政府公共支出标准,考虑各地公共支出成本的差异,减少地方政府间财政能力差异的影响;三是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注意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资金,尤其确保用于社会性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上,而不是将这些资金用于税收减免。同样,以保证最低教育水平的专项转移支付不应用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其政策目标是在对特定服务的支持中发挥“粘蝇纸效应”。
  注:
  ①综合因子得分F>0的地区划为第一类,-0.3  参考文献:
  ①Raiser M.Subsidizing Inequality,“Economic Reforms, Fiscal Transfers and Convergence across Chinese Provinces”,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8,pp.1—26.
  ②Tsui K. Local Tax System,“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and China’s Local Fiscal Disparitie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5, pp. 173—196.
  ③郭宏宝.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应用与实际评价[J].当代财经,2008(3)
  ④解垩.财政分权、公共品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J]. 经济经纬,2007(1)
  ⑤程岚.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0)
  ⑥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价[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本文系国家社科项目“区域产业转移中我国西部承接地政府间合作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1BGL074)、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区域产业转移合作中地方政府协同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YJA630108)阶段性成果和河北工业大学博士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李峰,1977年生,山东文登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区域经济。赵怡虹,1978年生,河南西平人,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