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2-12-29陈亮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2年6期
此前笔者有幸观摩了2011年淮北市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中部分参赛教师的优秀授课,从中获益良多。参赛选手在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这给笔者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发。通过这次学习并结合自身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总结了几点体会。
一、落实课标,整合教材
首先,笔者认为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以课标为标准,学会整合教材。课改前全国只有人教版一个版本的教材,该教材采用的是通史的编写体例,史实丰富,结论性的内容比较多,教师教起来很顺手。课改后全国是一标多本,本地区继续使用了人教版的历史教材,该教材一改以往的通史体例,采用了专题的体例,有点不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
例如不少教师抱怨教材内容太多,一节课怎么都不够用。以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为例,该课讲述了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实行的三种不同的建设模式,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把这些内容讲述完,确实很困难。譬如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按照通史的方式以时间顺序把三种经济政策依次展开: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模式”。接着就是在每个子目下以背景、内容、特点、影响、评价等对本课内容进行展开,受原来教材影响,每个内容都想讲,都想让学生记住。如此以通史的理念去教授专题,结果只会让教师越教越累,学生掌握的效果也不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落实课标、整合教材。事实上,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如果能够落实这一要求的话,本课的任务是可以很好解决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摆脱教材的限制,真正地以专题的理念去整合教材。本次大赛第12号选手的理念就很新颖,同样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这一课,该选手就没有局限于教材的限制,而是用这是“一场悲壮的实验”的理念来整合了教材的内容,很好地落实了课标的要求。该课的设计思路是把三种经济政策理解为三次实验: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第三次:功过分明的实验——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以上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效果孰好孰坏一目了然,因此要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轻松、更有效率,笔者认为关键还是要看如何落实课标要求。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步走进我们的课堂。使用多媒体的好处有很多,对历史教学来说尤为明显:①能创设情境。单由教师口述材料往往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而课件却可以展示丰富的图文视频资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②直观、生动。通过展示地图和表格材料等,可使许多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发展脉络,能有效地突破难点。③信息量大、容量大。历史课程中有很多材料,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而多媒体的使用则可节约大量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暴露出来了许多问题,如过多的历史影片与图片冲淡了课堂主题;大量的信息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运用多媒体往往会忽视板书,使学生难以从整体框架上把握所学内容。为此,我们应扬长避短,合理使用多媒体,既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有效导入,让教学更有效
有效教学是需要有效导入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曲,教师精心设计好这一环节,对课堂教学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导入新课从哪里导入?以什么为切入点?笔者认为导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对象有了兴趣,他才会去主动学习,这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起点。其次,导入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利用历史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应注意挖掘这个优势。最后,以疑导学,营造气氛,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譬如在教学《开辟新航路》时,笔者用《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和《16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导入,让学生找出两幅地图的不同,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在充分肯定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为什么只隔一个世纪,世界就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是100年来地壳运动的结果吗?”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新航路的开辟。事实证明,这样的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为整堂历史课的有效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