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误区与效益优先课堂的构建

2012-12-29高新华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2年6期

  一、政治课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益方面的误区
  1.全盘否定传统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方法具有继承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条件下,并不能全盘否定。例如讲授法,政治课作为一门以传授学科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门特殊课程,不可能不用讲授法,关键是如何去运用。有些教师主张课堂要全面实现现代化,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武装政治课,教学方式要迎着潮流而上要赶时髦。政治课教学要与时俱进,这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东西都必须淘汰和更新。传统政治课教学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材料为依据,以方法为核心,以觉悟为目的,直到现在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因此要提高政治课课堂效率,不能全盘否认传统教学,而是应当学习借用其精华。
  2.固步自封,总不言改。这是教学中又一个极端。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以尽快地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当前有许多政治教师仍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潜力,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忽视学生的情绪,始终坚信自己的讲解才是有效的,坚持教师是课堂教学主宰的低效教学模式。
  3.花样不断,量多质低。在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十分注重教学环节的花样翻新:设计问题导读、观看媒体演示、组织讨论、进行表演、听歌曲、看电影等,但事实上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极差。这些教师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课堂教学效率、课内学生活动质量,并不以多少、新旧为衡量标准,关键在于所有的活动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否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二、构建效益优先的政治课堂
  1.教学准备的有效性。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强调的是“研透教材”、“吃透两头”。但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只不过是师生进行“对话”的“教学文本”。政治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对话”,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想法,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起到“解惑”的作用。“重点”是由教材的逻辑结构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每个学生都是一致的。而“难点”却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究教材,“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从而比较准确地发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备课不要拘于某种形式,要在教学中根据课堂情境进行不断调整,多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进而引导我们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
  2.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走出“信息量愈大愈好”的误区。教学内容的选择、讲什么或不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而定,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在备课中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对过程是很讲究的,从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讲解新内容、练习巩固一直到布置作业,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但教学过程不应是一个不变的程式,更不应成为僵化的模式,而应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是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的过程。当我们打破固定的模式,寻求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多途径授课,把“教”为中心变为“学”为中心的时候,“三步骤”、“六环节”已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是否有收获以及收获大小,课堂是否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有效教学既包括有效的教也包括有效的学,而有效的教是为了有效的学。要实现由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的转变,就要注重练习的质量与份量,以及练习的次数。教学中应减少甚至消除操练式的反复练习,倡导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实践证明:反复操练往往导致学生低水平的、无效的重复劳动,从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又挤占了学生宝贵的自修时间。因此,我们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特色活动,引导、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思考、进行“再创造”。
  3.研究与学习。作为当代一名政治教师,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做好两个准备:第一,做一名研究员的准备。教学与研究同步,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学生的学情、心态和个性特点;不仅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第二,必须善于学习,要善于学习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政策,学习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时代的脉搏,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和作用。
  对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探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概述后,还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将探究活动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